正文 第46章 諸葛亮(2)(2 / 3)

以上是諸葛亮提出的近期目標。預測劉備聯吳避曹奪取荊州、益州之後,將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並且成為獲利最大的一方。

接下來談遠期目標,以統一全國為目標。首先要治理荊州、益州,任務是:

“守住兩地險要,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對外結好孫權,對內治理政務。”

諸戎在西北秦隴即益州和曹占區之間,由氐、羌族構成,夷越在益州南部,都具有戰略意義,必須以和撫政策爭取少數民族民心,鞏固後方,策應滅曹的北伐戰爭。劉備在實現近期目標後實力增強,將與曹操爭鋒,問題是如何選擇有利時機。

“一旦天下有變,就命一員上將率領荊州軍隊北上宛城、洛陽,將軍親自率領益州軍隊攻入秦川,百姓誰不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將軍呢?果真如此,則漢室可興、霸業可成。”

劉備聞言茅塞頓開,更堅定了請諸葛亮出山之心,當即頓首拜謝:“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諸葛亮故作推辭:“我一向喜歡過田園耕作生活,懶得應付世事,實在不能奉命。”劉備聞言,竟淚流滿麵,道:“先生不肯出山,黎民百姓將怎麼活嗬!”說完大哭起來。諸葛亮見劉備如此真心誠意,於是便欣然同意出山。

可以說,正是“隆中之對”使得劉備絕處逢生,立穩根基,日益發展,與先期建立的魏、吳政權鼎足天下。

【智慧啟迪】

(1)目標是成功的起點

偉大的目標可以產生偉大的動力,偉大的動力導致偉大的行動,偉大的行動必然會成就你偉大的事業。

(2)先有目標,後有行動

明確了方向,確定了目標,就應該用實際行動去追求你的理想。

初出茅廬,一戰立威:

用自己的能力樹立威信

“隆中之對”讓劉備對諸葛亮的才學佩服得五體投地,順理成章地便擄獲了他的心。諸葛亮的出現,猶如給了黑暗中行走的他一線希望、一絲光明。

在新野,諸葛亮得到了貴賓般的待遇。劉備待諸葛亮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共論天下大事。

按理說,諸葛亮該是快活逍遙的,因為得到劉備的器重。然而諸葛亮深知,在那樣一個特殊的環境裏,光靠嘴上功夫絕對不行,隻與高層來往,沒有親信或是對自己敬佩、景仰、信服的人是萬萬行不通的。因此,諸葛亮急需一場戰鬥,一場酣暢淋漓、完美的勝戰,來樹立自己在軍中的威信,讓所有不服諸葛亮的人對他信服,讓佩服他的人對他更加依賴,讓關羽、張飛不再藐視他,要讓他們尊敬他,俯首聽命於他。雖然諸葛亮知道要改變這一切並不容易,但他時刻注視著身邊發生的一切,因為他自始至終認為,一切都要靠成績來證明。

機會終於來臨,曹操自任丞相、平定北方之後,聚集眾武將率大兵南下而來。劉備對此惶恐不已,而諸葛亮也暗自尋思,到新野後的第一個問題:麵對南來的曹軍,怎麼辦?以一千餘兵如何抵擋十萬之眾?劉備見諸葛亮神情嚴肅,著急地尋問諸葛亮有何妙計。諸葛亮很坦然地告訴他,征兵三千,由諸葛亮帶領操練。

對於諸葛亮的提議,劉備欣然答應,並立即行動起來。從此之後,諸葛亮夜以繼日地加緊對士兵的操練,準備迎戰曹操。

不久,曹操派夏侯率十萬大軍向新野殺來。劉備請諸葛亮去商議對策。諸葛亮心中早有打算,但恐關羽、張飛不肯聽從號令。這是軍中兩員猛將,又與劉備是結拜兄弟,平日對諸葛亮就不太恭敬,要調派他倆聽從指令,必須依靠劉備。

諸葛亮深知,這是一個讓關羽、張飛信服自己的絕好機會,為此,諸葛亮要求劉備授他劍印以調度大軍,有違軍令者斬!

經過劉備的授權,諸葛亮召集眾將,按早已成竹在胸的計劃部署兵力:雲長帶兵一千,埋伏在豫山,放曹軍前衛,不要對敵。看南麵火起,方可出兵攻擊。

命張飛引兵一千,埋伏在安林背後山穀中,見到南麵起火,便衝向博望坡,縱火焚毀糧庫。

命關平、劉封引軍五百預備引火之物,埋伏在博望坡後兩邊,隻等天黑,敵軍一到,便放火。

接著,諸葛亮又從樊城調來和諸葛亮關係比較密切的趙雲,令其為前鋒,與敵交鋒,許敗不許勝。

最後,諸葛亮囑劉備引一軍為後援。

部署完畢,諸葛亮令各將領依計而行,不得有失。失者,軍法處置。

諸葛亮在說失者,軍法處置時故意加重語氣,目的是想震住關、張兩人。然並沒有收到效果,關羽很不服氣地質問諸葛亮:“我們都有分派,不知軍師你做什麼?”諸葛亮說:“坐鎮本部,見機行事。”諸葛亮話音未落,張飛冷笑一聲說:“哼,我們去拚命,你在家閑坐,好自在!”

這分明是對諸葛亮的挑釁,是對諸葛亮能力的質疑。諸葛亮怒不可謁地舉起劍印,“這是軍令,違令者斬。”諸葛亮的語氣很強硬,因為諸葛亮知道,該強硬時絕不能手軟,該殘忍時絕不能仁慈。

【智慧啟迪】

一個領導者僅掌握權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為自己樹立威信。威信和權力是一個領導者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

但凡事不可強求,成事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領導者在下屬中樹立威信同樣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隻能是一個長期的、一點一滴的慢慢積累的過程,它是建立在領導者如何處理每一件事情、對待每一個下屬的基礎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