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德公居住峴山之南,“未嚐入城府”,“苦居田畝而不肯官祿”,對功名不甚看重,許多人拜倒在他門下,而誰得到他的好評,立刻就會身價百倍。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都是龐德公給的封號。
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也很有名氣,是魏黃門吏部郎,與諸葛亮姐姐結婚,通過此關係,諸葛亮便投入龐德公門下。在他門下,諸葛亮才結交了一批襄陽頗具影響的人物,如徐庶、司馬徽、龐統、崔州平、石廣元等。其中徐庶本很落魄,“南客荊州”後,交結了以龐德公為首的地方勢力,才小有名氣。司馬徽原籍潁川陽翟,後流寓襄陽,是襄陽主持鄉裏清議的名士。諸葛亮和龐統就是由他首先舉薦給劉備的。諸葛亮所交往的,都非凡夫俗子,他們交相讚譽,造成很大影響,控製了當時荊州的輿論。
劉備在荊州,訪士於襄陽司馬徽,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可見,譽毀否完全操縱在他們手中。
此外,諸葛亮投奔了襄陽黃承彥,還交結了蒯氏,從而與荊州的實權派有了密切的聯係。
正是由於如此強大的關係網絡,才使諸葛亮把自己的身份從“布衣”人群中分離出來。而劉備也一定注意到了此點,想通過諸葛亮,達到“舉逸民,而天下之民歸心”的目的,贏得襄陽地方豪強的支持。
“三顧茅廬”之後,荊楚人士從之如雲。先後投奔劉備的有龐統、馬良、馬謖、楊儀、白朗、習禎、廖化等。這批人舉家,甚至舉族從軍。他們所率領的家族和關係網,是劉備擴軍的主要來源。也難怪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之後,會發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的感概了。
【智慧啟迪】
(1)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
世上有很多路,但朋友之路是萬萬不可斷絕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堵牆”,這句話是至理名言。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對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忠告,在成大事者的人生中,處理好人際關係是極其重要的一點。
(2)組建自己的關係網,把握好人情賬戶
人事關係在社會上是一種資本,若要它長久就不得不節用。
那些令人羨慕的成功者,除了他們本身優越的條件外,還有一點,就是他們身邊有一群非常要好的朋友。這些朋友為他出謀劃策,對他提出高的要求,不讓他有絲毫的鬆懈和半點的頹廢。為了成功,你也需要有這樣一群好朋友,需要有這樣一張良好的人緣網絡。
隆中之對:先有目標,後有行動
劉備在請諸葛亮出山之前,屢遭挫折,不得已投奔荊州牧劉表,後經水鏡先生司馬徽和徐庶的推薦,三顧茅廬,邀諸葛亮出山共謀大事。
在與劉備初次見麵時,諸葛亮首先試探了其誠意:“司馬徽、徐庶才是有德之士,我隻是個種田的耕夫,怎麼敢談論天下大事呢?”劉備卻言:“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此時諸葛亮已知劉備對他之能深信不疑,心中也就少了些許顧慮。
為進一步了解劉備心意,諸葛亮又笑問:“願聞將軍之誌!”劉備見諸葛亮有所轉變,迅速將座位移近,說:“當前奸臣當道,漢室傾危,我想為天下伸張正義,苦於智術淺短,無所成就,望先生賜以良略。”由此,諸葛亮更確信:劉備即是他要選擇的君主,因為他與自己誌向相同,而且追隨劉備能使他的聰明才智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基於此,諸葛亮便毫無顧慮,向劉備暢談了治國平天下的宏圖大略:
首先從指導思想談起。諸葛亮指出群雄混戰的基本經驗,是依靠“人謀”取勝。當初比較弱小的割據勢力,依靠自身努力強大起來,原先強大的反而失敗了。袁、曹之爭便是典型:
“自從董卓以來,豪強並起,跨州連郡,數不勝數。曹操比起袁紹,名望低微,實力弱小,然而竟能打敗袁紹,不光靠天時,也憑人謀。”諸葛亮料此點正中劉備要害,他過去人謀不力,若想今後事業有成,必須“人謀”取勝。
指導思想明確以後,諸葛亮又分析了天下形勢。這時除了劉備以外,還有六股勢力:北方的曹操、韓遂馬超、公孫淵,南方的孫權、劉璋、張魯。諸葛亮告之劉備,曹操、孫權,將生存下去,其他豪強都將滅亡。而劉備若想生存,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前提是改變戰爭指導思想:
“現曹操已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勢力強大,不可與爭鋒;孫權占據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
那麼,劉備又該如何奪取天下呢?諸葛亮建議他分近期、遠期兩步走,近期以三分天下為目標,有三項任務。
“荊州北據漢、沔二水,利益窮盡南海,東連東吳、會稽兩郡,西通劉璋巴蜀,此乃用武之地,而荊州之主劉表不能固守。荊州怕是天意資助將軍,將軍是否有意去取?”第一項任務,取荊州。
“益州險要,四塞之地,沃野千裏,乃是天府之國,漢高祖憑借它成就了帝業。益州之主劉璋愚昧、軟弱,張魯威脅其北麵,人民殷實,地區富有,而不知道去慰問撫恤,智能之士渴望得到明主。將軍既然是皇室後裔,信用和道義傳遍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何不取而代之?”第二項任務,接著取益州。
第三項任務,同孫權結盟。孫氏正在內爭三江五湖之利,局限在東南一隅;然而遲早會走出太湖背後的閉鎖狀態,進入全國鬥爭,那時聯合有現實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