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號臥龍。中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史書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醜、丁巳。
諸葛亮生平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一望族家庭,他的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有兩個兄弟諸葛瑾、諸葛均。
3歲時,諸葛亮的母親張氏病逝。
8歲時,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逝世。
諸葛亮與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以及兩個姐姐一起投奔叔父豫章太守諸葛玄。後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的職務,諸葛玄便帶著諸葛亮等投奔朋友荊州牧劉表。
公元197年,諸葛玄逝世。諸葛亮等失去了依靠,便移居南陽,在隆中隱居十年。
在南陽期間,諸葛亮結交了許多好友,如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並與當時的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交往,他“自比管仲、樂毅”,愛唱《梁父吟》。諸葛亮的智謀為大家所公認,有匡天下之誌。他密切注意時局的發展,所以對天下形勢了如指掌,人稱“臥龍”。
這個時候,諸葛亮尋找到了人生的伴侶。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諸葛亮應允了這門親事,立即迎娶黃承彥之女黃月英為妻。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經司馬徽、徐庶推薦,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一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一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關羽、張飛等都大感不悅,劉備向他們解釋道:“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複言。”關羽、張飛等便不再抱怨。
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
公元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公元223年2,劉備在永安病危,召諸葛亮矚托後事,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說:“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劉備又要劉禪視諸葛亮為父。
公元223年4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當時,全國的軍、政、財,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決定。對外與東吳聯盟,對內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實行屯田,加強戰備。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臨行前劉禪賜諸葛亮金鈇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六十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闓、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闓軍,再七擒七縱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蜀漢在南中安定並獲得一定兵源補充後,經過長期積累,有了北伐的基礎。
公元227年,諸葛亮上疏(《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多次北伐,六出祁山。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穀(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薑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隻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公元228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公元229年,諸葛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占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
公元230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穀、斜穀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公元231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隻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穀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隻得與魏軍單方麵周旋。8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薑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