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隻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諸葛亮著作
諸葛亮的主要著作有:
《前出師表》
《前出師表》出自《三國誌·蜀誌》本傳。當時為建興五年(227年),蜀漢已從劉備殂亡的震蕩中恢複過來,外結孫吳,內定南中,勵清吏政,兵精糧足;諸葛亮認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實現劉備匡複漢室的遺願。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曹魏。臨行上書後主劉禪,強調自己為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臨終托咐,以“討賊興複”作為自己的職責,並規勸後主采納忠言,和輯臣吏,勵誌自振,使他能專心一致於北伐大業。
“表”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專為臣下對君王進行陳述求請時使用,類似的還有“章”、“奏”、“議”等。本文表達了諸葛亮審慎勤懇、以伐魏興漢為己任的忠貞之誌和誨誡後主不忘先帝遺願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摯,文筆酣暢,是古代散文中的傑出作品。
《後出師表》
《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年)。由於《三國誌》本傳中不載,《文選》裏也不見選錄,而是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在注文中引自張儼《默記》,所以,有人認為此表是偽作。但也有人認為,從體例文風來看,後表與前表並無二致;而且《三國誌·吳誌·諸葛恪傳》中,諸葛恪說:“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未嚐不喟然歎息也。”所指可能即係後表。
《後出師表》作於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誡子書》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其子諸葛瞻的,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闡述的是敬業奉獻、修身養性、治學做人的深刻道理。其原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譯文:
一個德才兼備者的操行,是以心緒寧靜來涵養德性,以生活節儉來提高品德。不能夠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確誌向,不能夠平和安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進行學習需要安靜的心情,增長才幹需要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沒有誌向就不可能學有所成。放縱怠慢就不能振奮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這樣,年齡學問會同時時光一起飛逝而過,意誌會隨著歲月一天天消逝,最後精力衰竭而學識無成,不被社會所接納,到那時悲哀的守著貧窮的家,即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諸葛亮的智慧
諸葛亮的一生是極富傳奇的一生,曆代學者對其評價頗高。
陳壽在《三國誌·諸葛亮傳》的後麵稱他:“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尚馳《諸葛武侯廟碑銘序》中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雲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於生。”
呂溫《諸葛武侯廟記》說:“(諸葛亮)大勳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作名為《蜀相》的七言律詩表達了其景仰之情,詩曰: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曾經還寫過這樣一首詩,詩雲: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杜詩又雲: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為清朝趙藩所作,此聯曾引起毛澤東等重視。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毫無疑問,諸葛亮的智慧我們不能從其有限的著作中看出來,但我們可以從他的傳奇經曆中清楚地看出。當我們了解諸葛亮的智慧時,我們必然會發出和司馬懿一樣的感歎:“真乃天下奇才也!”
“潛龍,勿用”,隻待東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