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堆滿了屋子,沒有誰能夠守住它們。富貴而又驕橫奢侈,一定會自食其果。
君主或諸侯對人驕橫,就會失去自己的國家;如果大夫對人驕橫,則會失去他的領地。魏文侯謹記田子方的教誨,不敢因富貴之身而狂妄自大或目中無人。
所以,惡果以驕傲自誇為先兆;滅亡以驕奢出觀而注定。古代聖賢的至理名言,世人怎麼能不聽從不遵循呢?
賈思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謙虛的原因。他隻有四個字:“衰至便驕。”這句話讓人回味無窮。驕傲會使人落後、衰敗、甚至身亡。為人處世,人們怎麼能不忍一忍驕傲輕狂之心呢?
世人常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因此,我們一定要忍住驕傲之心。“衰至便驕”這是《勸忍百箴》裏的千古箴言,又怎麼能忘記呢?
罪惡都產生於驕橫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於人,不能忍讓於人。做領導的過於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級;做下屬的過於驕傲,則會不服從領導。驕傲之心一有,好事變壞事。
小勇之忍,三思後行
許名奎說:
勇而不怕死的人,孔子是不太讚成讓其帶兵打仗的。孔子認為,遇事謹慎思考而不輕舉妄動的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北宮黝的勇氣在於與人相拚誌在必勝;孟施舍的勇氣在於無所畏懼,他們的勇氣都有片麵性。孟子的盡心知性才是根本之道。
如果君子有勇氣,卻缺少道義,便會興風作亂;小人有勇氣卻沒有道義,便會淪落為盜賊。這是聖人對後人的告誡,人們應該謹記於心。唉,義理之勇不可無,血氣之勇不可有,人們怎能不忍住魯莽之心呢?
小勇之忍,就是有勇而不妄為。為人謹慎而不衝動遇事不盲從,不草率決定,三思而後行,不因一時的意氣行事,招致無端的麻煩。
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智慧的社會,血氣之勢不可怕,即使你有一定的能耐也不要逞強,做事還是應該量力而行,謹慎行事給自己留有餘地,這樣才能進退自如。一個人恃勇行事,不經意間就會高估自己,因而輕視對手,使自己處於不利之地。
有勇無謀是匹夫之勇,不僅做事容易急躁、冒險,而且常常是無視法紀,膽大妄為,這樣的匹夫之勇是不值得提倡的,是應該忍耐、克製的。大智大勇,能忍住一時的激憤,一時的衝動,不憑勇妄動,而是等待時機,最終獲勝。唉!匹夫之勇怎能不忍呢?
其誌不滿,形於辭氣
許名奎說:
希望擁有整倉的糧食,卻隻得到了升鬥那麼少;渴望當卿相之類的大官,卻隻得到一個小小郎官的職位。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不滿之形已通過言語和神色表露了出來。所以周亞夫悶悶不樂,落得個關進監獄吐血而死的下場;楊惲鳴鳴歌呼不平後來遭斬。
陶淵明作《歸去來辭》,楊雄作《解嘲文》,目的在於排遣憂患,消除非份的想法,這種方式其樂陶陶。
人生中的得失或多或少,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官位的升降也是由造物主所主宰。本該富貴的反而貧困,應該給予的卻被奪去,這都是陰陽互為消長之道和鬼神主宰的緣故。如能將得失付之自然,就能心境開闊神情愉悅。唉!榮辱得失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自有天命,人們怎能不忍住滿足之心呢?
人的不滿是由於有貪欲而造成的。人向往的東西太多,而能夠得到的又太少,這樣,不滿的言論也就在其語氣和神色上表現出來。有的人自己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就會把怨恨發泄到他人身上,或者認為上級不公,猜想同事在背後搗鬼,比自己善於奉迎領導,於是忍耐不住,心有所想,言必有所表示,行動也會有所體現,這樣一來,團結自然搞不好,人際關
係也會越來越糟。
牢記前人所說:如果不考慮任何東西,就會非常快樂。人的不滿和憤怒,常常是因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緣故。
自古害人,莫甚於讒
許名奎說:
自古以來,害人的手段,沒有比小人那無中生有的讒言更厲害的了。例如(讒言)說伯夷是個渾濁之徒,說盜蹠是一個正直廉潔的人。賈誼遭受讒言陷害被流放到長沙,經過湘水時追悼屈原,以屈原自況。《離騷》、《九歌》等千百年來引人心酸悲傷。
在《詩經·小雅·十月之交》中說:“沒有罪過而遭受誹謗誣陷,這是那些鄙陋小人造成的過錯,並不是上天的意誌。”
大夫被讒言傷害而作《巧言》,詩人也因讒言所害而寫了詩作《蒼伯》。如果父親聽信讒言,就會錯將孝子當逆子;如果君主聽信讒言,就會誤把忠臣當作奸臣;如果兄弟聽信讒言就會引起內訌爭吵;如果夫妻間聽信讒言就會怒目相視;如果主人聽信讒言,門客們就會離開他。唉!麵對猶如尖刀毒酒的讒言,人們怎能不明察秋毫,分清其真偽?
讒言之所以能夠流行,是因為有這樣兩個條件:一個是聽,一個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