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來順受,天下無怨
許名奎說:
怒是屬於東方的習性,怒極了就會做出陰險之事。怒氣過剩就會敗壞內心的和氣,激化事物不和諧的一麵;假如怒火不能撲滅,其產生的後果是令人恐懼的。
大的怒氣會產生衝突引起戰爭,小的怒氣也會引發糾紛導致鬥爭不已。唐太宗不能製怒而斬殺了張蘊古和盧祖尚,漢高祖則能息怒而滿足韓信的假王之情,並容忍了蕭何稱其為桀紂的批評。
呂後因不堪忍受單於的書信侮辱,而險些同意樊噲率十萬兵馬攻打匈奴的貿然行動。如果位居高位之人,不能製怒則一定會殘害下麵的人;下麵的人要是無法息怒則一定會衝撞上位之人。國家之間一旦產生怒氣就會發生戰爭,家庭內部一旦動怒則會喪失倫理道德。
所以孔子有“忿思難”的告誡,陶潛有“徒自傷”的規勸。隻有逆來順受,才能走遍天下而不受怨恨。
大凡人都會有喜悅和憤怒,這是人的性情,但是喜怒需要適可而止。大喜過後往往是大悲,在怨恨過後往往是記恨和不可挽回的災難。逆來順受就是對惡劣的環境和粗暴的行為以順從、忍受。
事實上,在這個優勝劣汰的社會裏,一個人是不應該一味屈從順受的,但是為了避免和強權、霸道發生衝突而忍氣吞聲是必須的、明智的舉措。當你位居高位之時,則更應該控製住心中的怒火,而不應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
病入膏肓,愛我疾疢
許名奎說:
陰、陽、風、雨、晦、照六氣過分了就會產生疾病。在沒生病時就謹慎預防,這是治病的最好良藥。
如果衣食調理不當,就會遭遇風寒暑熱的侵入而產生疾病。有病就應該及時治療,可是愚昧的人不相信醫藥卻迷信巫術,結果耽誤治病,枉送性命,實在是背離了聖賢的教誨。
所以,有病的時候要采用在病中轉移心思,靜下心來那麼病就會好起來。沒病的時候信守嵇康的修心養生之道。
切勿等到病入膏肓再求醫,應當重視治病的苦口良藥。疾病尚有藥石可治,心疾就隻有依靠自己了。
不難發現,大凡有病之人,往往能拖則拖,總認為自己沒病;有病也認為甚是輕微,於是不加理會,更是難以引起重視,日子久遠之後,由小疾而形成頑疾,最終無藥可醫,此時才後悔不已。
人生存在世間,健康是第一位的。保住身體的健康,你才有資格談將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以身體和生命賭明天的人越來越多。殊不知,疾病來時,總是悄無聲息。
謗生於仇,亦生於忌
許名奎說:
誹謗生於仇恨,也產生於忌妒。如果去問武叔有關孔子的為人,則孔子不是聖人;假如問藏倉有關孟軻的言行,則孟子不行仁義。
(流言)把王吉的衣服說成是黃金,將馬援的薏苡的果實說成是明珠。說與嫂子通奸汙蔑連兄長都沒有的人,用打嶽父的罪名誣陷娶孤女的士人,這是什麼樣的人啊!
人麵獸心,滿腹詭計,口出惡言。就算是扔給豹虎,連豹虎都不肯吃。作惡的人一定會受到老天的懲罰。隻要自己沒做虧心事,就無愧於天地。上不負天,下不負人,那麼就會心胸坦蕩,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
誹謗的產生,往往是生於仇恨或是出於忌妒。搬弄是非,人麵獸心,滿腹詭計,口出惡言的人,往往不得善終。麵對別人的誹謗,我們隻要問心不愧,就沒有什麼爭論的必要。上不負天,下不負人,心裏坦坦蕩蕩,也就沒什麼可遺憾的。
有時也應看到無風不起浪,誹謗自己的人固然可恨,但自己的行為,是否也有過失和不足之處呢?對於別有用心的攻擊,置之不理,讓它不攻自破,但要是對自身存在的問題進行批評、指正,就要從中吸取教訓。
好麵譽人,必好背毀
許名奎說:
不考慮是否合乎禮儀,一味奉承別人的人是諂媚的人。不辨是非,喜歡聽別人讚揚的人是最愚蠢的人。說燕石為美玉,將魚目當驪珠。
將暴君桀尊為仁主堯,把強盜蹠稱譽為賢者柳下惠。說話顛倒是非,這難道不是善惡不分嗎?
世上有伯樂,能夠識別良馬;庸人和凡才又怎麼能夠確定壞馬和好馬的價格呢?古代的聖賢,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都非常高興。就連和盜蹠一樣的人,也認為喜歡當麵奉承別人的人,也一定是喜歡在背後詆毀別人的人。所以,要讚美別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別人稱譽自己,則一定要格外小心。
喜歡當麵奉承別人的人,也一定喜歡背後詆毀人。讚美別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得到別人的讚美,也一定要格外小心。
正所謂“人心難猜”,可能在他滿臉笑容背後,隱藏著的是狼子野心,欲置你於死地而後快的痛恨。所以,我們必須要謹慎擇言、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