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劉禹錫最自信的,還是自己的人生態度與人際交往。大和二年(828)春天,劉禹錫與崔群、李絳、白居易等人在京城曲江池西岸的杏園裏賞花宴飲,劉禹錫揮筆寫道:“二十餘年作逐臣,歸來還見曲江春,遊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
放逐了二十多年,頭發都花白了,還能安然歸來再遊曲江,還能在杏園愜意飲酒,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在他之前,根本沒有一個人能在流放地熬過這麼多年。劉禹錫又是如何做到呢?他說,不就是在座的朋友們幫忙嗎?當然,他認為還有自己良好的心態。
珍貴的友情
劉禹錫和柳宗元是詩文方麵互相欣賞的好朋友。唐代順宗永貞年間,二人共同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改革。後來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職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時還沒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貶職到永州任司馬。
到了任上,柳宗元寫信給同樣貶謫的劉禹錫,說:“我遠離家鄉被貶到這個土地荒蕪瘟疫橫行的地方,將自己放逐於山林湖澤之間,倍感壓抑窮困煩悶,隻好將全部心思都放在賦詩作文上了。”劉禹錫就時常寫信給柳宗元,以自己樂觀的情緒鼓勵安慰他。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調職任柳州刺史,劉禹錫則再次被貶謫到播州(今貴州遵義)。柳宗元知道播州是個荒蠻偏遠之地,條件極為艱苦,於是他上書給皇帝說:“播州條件惡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劉禹錫尚有老母親在世,需要他供養,我實在不再忍心讓他忍受這樣的困頓,這沒法向他母親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麼劉禹錫母子就再也見不到麵了。因而,我懇請陛下批準讓我和他交換,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這種患難真情感動了朝中許多大臣,於是有人站出來為劉禹錫求情。後來皇上雖然沒有批準柳宗元的奏請,但最終還是對劉禹錫罔開一麵,讓他改去連州上任。
中華傳統文化對友誼十分重視,儒家將其列為“五倫”之一,認為朋友之間出了互相認同互相理解之外,還在道義上承擔著相互幫助的責任。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對朋友忠貞不渝,尤其在朋友遇到困難時,更是有義務伸出援手,幫助對方脫困解憂,做到患難與共。這種患難相恤的友情,來自對道義的尊崇,同時也是高貴人格的體現。
關於劉禹錫交友,還有一個著名的例子。
北宋人所編輯的短篇小說總集《太平廣記》一書記載,劉禹錫因為兒子鹹允在考場上總是遭受重創而心情低落,又氣又急。迫不得已,他隻好求朝中的老朋友幫忙。
前兵部尚書後轉任吏部尚書的崔群,與劉禹錫交情深厚,卻對劉禹錫一直心存愧疚。劉禹錫貶謫二十八年期間,他沒有伸出友誼的雙手將他拉上來,或許是伸出了雙手,但力量不夠,差點將自己陷進去。總之,他決定要補償劉禹錫,於是將自己的學生——時任京兆府考官的張正謨叫過來,當麵把劉禹錫的兒子鹹允托付給他,要求將鹹允錄取為第一名。張正謨滿口答應,等到成績公布,鹹允雖然榜上有名,名次卻遠遠地落在後麵。崔群勃然大怒,對自己家裏的門房說,以後張正謨倘若來拜訪,就將他亂棍趕走,不要讓我再看見他的那副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