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夏夜蘭堂開,飛蚊伺暗聲如雷。嘈然欻起初駭聽,殷殷若自南山來。喧騰鼓舞喜昏黑,昧者不分聽者惑。露花滴瀝月上天,利嘴迎人著不得。我軀七尺爾如芒,我孤爾眾能我傷。天生有時不可遏,為爾設幄潛匡床。清商一來秋日曉,羞爾微形飼丹鳥。”
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革新失利後,宦官與權臣對改革派人士的肆意中傷和瘋狂咬噬,比喻恰當,對黑暗勢力的諷刺痛快淋漓。類似的散文作品在《劉賓客文集》中也有收錄,如《上淮南李相公啟》、《上杜司徒書》等都是對保守勢力的反擊,充滿了戰鬥精神。
劉禹錫這一時期的詩文,除了表達對朝廷無理責罰的蔑視外,更體現了作者本人的樂觀與曠達。著名的《秋詞二首》成篇於此時,詩雲:“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其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此文一反騷人雅客借悲秋而宣泄自己懷才不遇或仕途寥落的淒涼寫法,讀之不禁讓人精神一振。
同一時期,劉禹錫剛好有機會接近當地勞苦大眾,逐漸認識到“雖氓謠俚音,可酈風什”,於是,他有意從當地鄉土歌謠中擷取營養,創作了大量雅俗共賞的詩歌作品,如《競渡曲》,記敘了沅江一次賽龍舟的活動中,各隊龍舟一決勝負。勝者歡欣鼓舞,敗者顏色沮喪。賽後女子在水中嬉戲,與岸邊彩旗相映生輝,烘托出節日無限的生活氣息。
朗州謫居近十年,劉禹錫被朝廷召回長安,元和十年三月,與好友柳宗元等人去玄都觀觀賞桃花,劉禹錫興之所至,寫下了著名的《元和十年,從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雲:“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到看花回。玄都觀裏桃千樹,都是劉郎去後栽。”對朝中新貴的諷刺與蔑視更加外露於言表,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絕不妥協的堅定與豪邁。此詩一出,劉禹錫又遭受連州之貶。後逢母喪,按禮守製後,被朝廷再度召回,令所有人百思不解的是,曆經磨難的劉禹錫,對腐朽的官宦所采取的依然是不合作態度,居然又寫了一首《再遊玄都觀》,詩雲:“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表麵看,與前一首一樣,都是寫觀中桃花之盛衰存亡,其實很明顯地,仍是以種桃道士諷刺打擊當時革新運動的當權派。經過二十多年,那些當年新貴有的死了,有的失勢了,而多方被排擠打擊的“劉郎”卻又回來了,仍然活得很好。而且,這首詩前有一小序,寫明兩次寫玄都觀的原因,並在最後說:“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實際是公開表示自己還會再遭貶謫,也仍然不會妥協。果然,此詩一出,馬上觸怒被稱為“采花”的新一輪統治者,馬上迎來新一輪的貶謫。
在貶謫夔州(今四川奉節)期間,劉禹錫已近暮年,更加接近勞動人民,縱豪情於山水之中,陶性情於教化之外。最大的收獲是給後來留下來十一首膾炙人口的《竹枝詞》。
夔州任滿,劉禹錫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和州任職二年餘,奉調回京,中途在揚州與大詩人白居易相逢。席間,白居易對他的遭遇感慨萬分,賦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詩雲:“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該詩對劉禹錫多年的顛沛流離與懷才不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但顯然情緒比較低沉。劉禹錫閱罷即席奉和一首《酬樂天揚州席上初逢見贈》,詩雲:“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