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劉禹錫(1)(1 / 3)

劉禹錫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縣)。他是匈奴族後裔,七世祖劉亮隨魏孝文帝遷洛陽,始改漢姓。父劉緒因避安史之亂,舉族東遷,寓居嘉興(今屬浙江)。

劉禹錫從小才學過人,氣度非凡。他二十二歲中進士,二十三歲登宏辭科,二十九歲入仕,先後任過節度使掌書記、主薄、州司馬、州刺史、禮部郎中、太子賓客等職,死後受贈戶部尚書。他在從政之餘筆耕不輟,有“詩豪”之稱,是中唐傑出的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

劉禹錫生平

劉禹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772),父親劉緒在安史之亂期間逃到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這裏就成了劉禹錫的出生地。

劉禹錫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劉禹錫幼年時便顯不同。當時文壇大家權德輿看見後,說他“恭敬詳雅,異乎其倫”,意思比一般的小朋友都文靜安詳、謙虛莊重。

從記事起,劉禹錫便開始誦讀儒家經典,學作詩賦。稍大一點後,他去拜訪住在吳興的詩僧靈澈與皎然,現場作詩一首:“南陌東城春早時,相逢何處不依依?桃紅李白皆誇好,邀得垂楊相發揮。”

劉禹錫二十歲以前就具備了相當高的文化修養,並開始嶄露頭角。

唐貞元七年(791),十九歲的劉禹錫離開江南到長安遊學。貞元九年,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登進士第,接著又登博學宏詞科。貞元十一年,劉禹錫再入京師,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書,負責校理崇文館的書籍,由此踏上仕途。

貞元十六年(800),劉禹錫入杜佑幕掌書記,參與討伐徐州亂軍。十八年調任渭南縣主簿。次年任監察禦史。

貞元二十一年(805)一月,德宗死,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係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史稱“永貞革新”。劉禹錫當時任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與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同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稱為“二王劉柳”。

由於舊勢力根深蒂固,積重難返。新政僅如曇花一現,隻維持了一百多天,順宗崩駕後,就被宦官、藩鎮及在朝的大官僚扼殺了。王叔文王還慘遭殺害,劉禹錫柳宗元等“八司馬”被竄逐。劉禹錫初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途至荊南(今湖北江陵)時,朝廷又以刺史“不足償責”為由再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劉禹錫在朗州任刺史長達十年。元和九年(814)十二月,劉禹錫被召回長安。不久他因寫了《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影射新得勢的權貴,再次被貶出京師到連州任刺史。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又被任命為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之後又擔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其名篇《陋室銘》就是在和州所作。

十二年後,寶曆二年(826)冬,劉禹錫從和州奉召調往洛陽。二十二年的貶謫生涯至此結束。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劉禹錫任東都尚書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後兼集賢殿學士。他一到長安,就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誌。

大和三年(829),劉禹錫改任禮部郎中,仍兼集賢殿學士。大和五年(831),任蘇州刺史。大和八年,任汝州刺史。大和九年,任同州刺史。

劉禹錫在蘇州任職時,政績尤為顯著。當時蘇州發生水災,饑鴻遍野。他上任後開倉賑饑,免賦減役,很快使人民從災害中走出,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蘇州人民愛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蘇州擔任過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和他合稱為“三傑”,建立了三賢堂。皇帝也對他的政績予以褒獎,賜給他紫金魚袋。

開成元年(836年)秋,劉禹錫因患足疾,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閑職。會昌元年(841),加檢校禮部尚書銜。

劉禹錫晚年與朋友交遊賦詩,生活閑適。會昌二年秋,劉禹錫因病逝世,享年71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劉尚書。

劉禹錫著作

劉禹錫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一生著作頗豐,有《劉夢得文集》、《劉賓客文集》、《劉禹錫集》、《天論》等,內容涉及文學、哲學、政治、醫學、書法等。以下從文學、哲學、醫學方麵予以著重介紹。

(1)文學。

文學上與白居易齊名的劉禹錫,共有詩文800多篇遺世。前期劉柳(宗元)相知、詩文互遞,時稱“劉柳”;後與白居易詩文唱和,時稱“劉白”,堪稱“四海齊名白與劉”。

劉禹錫詩歌題材廣闊、取境優美、詞藻瑰麗、精煉含蓄、思出常格、開朗流暢、可語可歌而又不流於平淺,在體係上自成一家,被白居易稱為“詩豪”。白居易《劉白唱和集解》稱:“彭城劉夢得,詩之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如夢得‘雪裏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在在處處,應當有靈物護之。”晚唐杜牧等及宋代蘇軾、黃庭堅等均曾受其影響。

劉詩大概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段是貞元年間至永貞年前,為創作積累期;第二階段是永貞革新到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為創作上升期;第三階段是元和十年至和白居易相識,為鼎盛時期;最後是分司東都洛陽任太子賓客的晚年時期,多為唱和詩,和感物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