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劉禹錫選擇了從軍,進入了淮南節度使杜佑的幕下。這一選擇十分重要。杜佑是官宦世家,學問深厚,地位尊崇,是當時的強勢人物,不久他入朝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順宗、憲宗兩朝都是以宰相兼度支使、鹽鐵使。杜佑與吏部郎中韋執誼關係密切,韋執誼又與王叔文走得很近。劉禹錫由此得到改革派的領導人王叔文的賞識,認定他有宰相之才。貞元十八年(802),劉禹錫補調京兆渭南主簿,這是一個重要信號。與此同時,柳宗元為藍田尉,李絳為渭南尉。僅僅一年之後,三十二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這一批少壯派同時回到中央,與柳宗元又同時出現在禦史台,開始了他們的改革行動。
這段時期,劉禹錫是十分忙碌的,每天要處理幾百上千個公文,但他沒有絲毫怨言,在自己的職位上盡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自己的理想目標努力地奮鬥。韓愈《張中丞傳後敘》說他張巡過目不忘,書過一遍不用再複習,人見過一麵用不著再介紹。另一部野史《大唐傳載》也記載,劉禹錫的一位同事感慨說,他與劉禹錫一起工作了三年,從來沒有聽到劉大人說過重複的話。
積極樂觀的心態
劉禹錫是一位道德修養都很好的人,因此,他常常遭到一些小人的排擠。有一次,他得罪了朝廷裏的一位權貴寵臣,被從京城貶到安徽和州當刺史。按朝廷規矩,劉禹錫可以住在衙門裏的三間屋子裏,但和州知縣故意刁難劉禹錫,不讓他住在衙門裏,便讓他居住在縣城南門的一間屋子裏。他住進之後,發現屋子麵對大江,視野開闊,於是十分高興,揮笑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麵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那個心胸狹小的知縣看他居然這麼高興,又叫他搬到了城北隻有一間半的屋子裏。劉禹錫搬到城北後,就見屋旁有一條小河,河邊風景秀麗,楊柳依依,就又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楊柳青青江水平,人在曆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搬了二次住所,而且一次比一次差,但他還是那麼悠然自得,氣急敗壞的又叫他搬到了城中一間更小的,隻能放下一張床、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屋裏。
他到和州才半年,就搬了三次家,住所一次比一次小,他看出知縣是個小肚雞腸的人。他想,你要我愁,我偏樂,於是他就想要寫出一篇好的文章,氣氣這個知縣。他當即揮毫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後來成為傳世名篇。
這篇文章就是《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劉禹錫借山、水有仙、龍為陋室增色,體現了他身居陋室之中,精神思想的充實、富足和高尚的道德品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用這幾句寫出了陋室的簡陋和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是對他的生活的總結。他隱寓他的恬淡之心,而又使文章中充滿生機盎然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他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卻也寫出了他對世俗生活的厭棄。
劉禹錫身居陋室不改其高潔,實在難能可貴,而這正是一種積極樂觀心態的表現。這篇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字字寫陋,又字字透著不陋。他通過讚美陋室,表達了他不慕榮利,保持高尚節操的願望和不求聞達、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和他追求高雅的精神。字裏行間都體現了他積極樂觀的精神和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人生態度。
不言敗,不服輸
唐朝在安史之亂後,逐漸由強盛轉向衰敗。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謀求革新,以求重振大唐,這期中著名的變革者們形成了所謂王叔文集團,唐代大詩人柳宗元、劉禹錫都是該集團的中間力量。然而,改革就要與保守鬥爭,改革者幾乎注定了要走一條充滿荊棘的路,劉禹錫等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自己畢生精力。
史稱《永新革新》的這次政治經濟與軍事變革終究失敗了,保守派擁戴的唐憲宗上台後,殘酷地打擊改革派,骨幹分子分別被發配到邊遠州縣任司馬,史稱“八司馬”,並明詔八司馬“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也就是說,即便皇恩浩蕩赦免罪犯,也不會關照到他們,而先皇順宗的老師王叔文更於憲宗二年被賜死,劉禹錫則一生為此顛沛流離,先後被貶到朗州、連州、和州、夔州等地,但其政治抱負從未改變,上下求索,永不言敗,百折不回,直到生命的盡頭。
在這次“八司馬”之貶中,劉禹錫被貶到了朗州,即今湖南常德。那時的常德,地處西南蠻夷,經濟落後,交通不暢,實乃窮山惡水,司馬一職有職無權,對於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詩人來講,經天緯地之才,黃金年華卻空耗在那彈丸之地無法作為,確實是最大的不幸。然而,劉禹錫朗州九年多並不沉淪,有大量詩文問世,並保持其辛辣諷刺的一貫風格。比如大膽揭露官宦醜行的《聚蚊謠》就是其中的佳品,詩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