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他寫的時事之作有《平齊行》、《城西行》、《平蔡州》等。另外,其感世傷懷、托物寓情之作甚多,如《養鷙詞》、《聚蚊謠》、《讀張曲江集作》、《有獺吟》、《戲贈看花諸君子》、《再遊玄都觀》等,都反映他雖受打擊而氣骨桀驁、毫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懷古詩語言平易、意境深遠。如《金陵懷古》、《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皆為人們傳誦,而尤為後人稱道的是他學習民歌的成績卓著,所作《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轉,語調清新,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劉禹錫詞作亦存四十餘首,具有民歌特色。劉禹錫在洛陽時,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詞》時,曾注明“依《憶江南》曲拍為句”,這是中國文學史上依曲填詞的最早記錄。
(2)哲學
在哲學上,劉禹錫關於樸素唯物主義的文論也有很多,如《天論》、《問大鈞賦》等。其《佛衣銘》更有極好的表述:“初必有終,傳豈無已。物必歸盡,衣胡持久。”
劉禹錫是唐代重要的唯物主義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宇宙觀,說天國沒有意識,不是上帝,而是“有形之大者”,即最大的東西;天的日月星“三光”,以地上的“山川五行”為基礎;天是清、輕,地是濁、重,“濁為清母,重為輕始”,故地為天的根基。
他闡發了“天人交相勝”的學說,認為天和人各有各的職能。在他看來,自然界遵循其固有規律,使萬物生長變化,不幹預人世的治亂;人則運用其特殊的能力,利用、改造自然界,但也不能幹預天的“寒暑”,不能改變自然規律。
劉禹錫還提出“天非務勝乎人”,而“人誠務勝乎天”,因為“天無私,故人可務乎勝也”。天之所能“勝人”,不是有意識的,而是其自然的特性,人卻是有意識地“勝天”,能自覺地改變無意識的自然界。劉禹錫的這種思想,一方麵反對了天人感應的目的論,另一方麵又強調了人的自覺能動性。
(3)醫學
劉禹錫自幼體弱多病,經常求醫問藥,由此對醫藥也頗有研究。三十年持之以恒,遂成良醫。劉禹錫治病用藥,講求實效,不固守古法,提出“弭病於將然之先,而以攻治為後”的預防思想,治病善用單方、驗方,並重視收集整理民間醫藥經驗。
他曾奉詔參加編撰本草和經方,著有《傳信方》二卷,此書包括他在連州時,薛景晦送給他的十通方及民間經驗效方共五十餘首,因每方皆有所據,故以傳從為名。其內容涉及臨床各科,兼載急救內容,用藥具有簡、便、廉之特色,對後世之李時珍等大有啟發。
劉禹錫的智慧
人際關係與成功
劉禹錫十九歲的時候,急匆匆地到長安去參加考試,一無所獲,後來模仿漢朝幽默大師東方朔給皇帝寫自薦信,還是沒有任何反響。或許正是這一挫折,讓他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從而認識到一個人有了聰明才智也不能隨隨便便成功,一個朋友說你好不見得好,鄉裏鄉親都說你好也不見得好,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說你好,那才是真正好。此後兩年,劉禹錫把他的功夫都下在結交朋友上,積極參加各種“晚會”,經常到名流府上坐坐,混個臉熟。他的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他自己的詩來說,就是“弱冠遊鹹京,上書金馬外。結交當世賢,馳聲溢四塞”(《謁枉山會禪師》)。
由於結交朋友、培養聲譽成功,加上他的學識,劉禹錫真可謂在考場上順風順水。貞元九年(793),劉禹錫先是進士及第,接著又登博學宏詞科。後者考得什麼題目,還有待考證,前麵進士科考試題目是《平權衡賦》、《風光草際浮》詩,劉禹錫很珍惜地將內容保存下來了,我們也有幸可以一睹當年他在考場上的風采,如那首《省試風光草際浮》:
熙熙春景霽,草綠春光麗。的曆亂相鮮,葳蕤互虧蔽。乍疑芊綿裏,稍動豐茸際。影碎翻崇蘭,浮香轉叢蕙。含煙絢碧彩,帶露如珠綴。幸因采掇日,況此臨芳歲。
所謂省試,就是尚書省禮部考試。“風光草際浮”是南朝詩人謝脁的詩句,用來作題目,還提供詩歌的韻腳。劉詩人的這首詩,一般人讀後不發表評論,研究劉禹錫的專家說,在他那個年齡,在緊張的考試氛圍下,寫出這樣的詩,還是應該肯定。
二十多歲的劉禹錫很快進入了豐收之年,他不僅僅的獲得了一張高級通行證,能夠坐上直達快車,更主要的是建立了自己的社交群體,這為他後來迅速進入權力核心集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書舍人權德輿對他原來就有好感,考試成功,劉禹錫馬上給他寫信,聯絡感情,加深印象。在權德輿的指點下,劉禹錫順利通過吏部詮選,被任命為太子校書。中書舍人官五品,地位不是特別高,影響卻甚大,是入相的重要途徑。劉禹錫對這個未來的相國花了很大氣力,隻可惜權德輿一生謹慎,沒有風險的讚揚與提攜他很樂意提供,惹火燒身的事情他就要保持足夠的距離。劉禹錫被定為危險人物、打入蠻荒之地後,眼巴巴地盯著他,權相國卻緩緩轉過頭去,假裝沒有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