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呂不韋(3)(1 / 3)

《呂氏春秋》認為,美好的音樂能調節人的情感,怡悅人的內心,這是因為音樂法乎自然之和聲,生於人心的蕩動。“凡樂,天地之和,陰陽之調也”,“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於和,和出於適,先王定樂由此生也”。

在《呂氏春秋》看來,平順和諧的音樂對人的精神確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具有安神寧心、鎮靜催眠的樂曲,能消除緊張、焦躁的情緒,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

具有開暢胸懷、舒解鬱悶的樂曲,能消除情誌鬱結,如《古曲》、《喜洋洋》等;

節律低沉、淒切悲涼的樂曲,能抑製神情亢奮、憤怒狂躁,如《小胡笳》、《葬花》等;

具有使人輕鬆、喜樂的樂曲,能消除悲哀憂思、鬱悶憤懣,如《黃鶯呤》、《百鳥朝鳳》等。

總之,音樂能陶冶人的情操,扶慰人的心靈,使人忘記疲勞與煩惱;一首優美的樂曲能使人精神放鬆,心情愉快,令人體大腦得到充分休息,體力得到適當的調整;音樂還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引起情感的共鳴,達到心靈上的契合。

七情調和,不越極限

“調情誌”是中醫養生理論的重要內容,是養生學不可或缺的,對強健身心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呂氏春秋·盡數》中說:“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明確指出喜怒憂恐哀五種情誌,一旦過度刺激人體,就會損害人的精神。

《呂氏春秋·本生》亦強調:“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即過度沉溺於聲色,縱欲恣情,務以自樂,同樣損傷人的精神,使病從內生。

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對各種事物表達出自己不同的情感,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正如《內經》所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

但任何事物都有雙重性,一旦情緒過激,比如突然、強烈、持久的情誌剌激,超出了人體的承受範圍,就會對相應的髒器造成影響,而產生相應的疾病。

喜——歡喜、高興

愉悅的心情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對人體是有益的,但是如果是突然的狂喜,就會喜則氣緩,即心氣渙散。心主血脈,心氣虛則不能行血,血運無力導致血液瘀滯於心脈,出現心悸、心痛、中風甚至死亡。

憂——憂愁、苦惱

人在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適當地憂愁擔心無可厚非,但是憂慮太過,表現為終日憂心忡忡,鬱鬱寡歡,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就會“憂則氣亂”,因氣機紊亂而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出現心悸、胃痛、食欲減退、失眠等種種不適。

怒——生氣

適度的生氣有利於氣機的宣泄和情誌的調暢,對身體是有益的。但是若暴氣暴怒,“怒則氣上”暴怒傷肝,就會導致肝氣不疏,上犯頭目,出現頭脹頭痛,麵紅目赤,肝區疼痛,煩躁易怒,甚至打人毀物。或者氣極反靜,不言不語,俗稱生悶氣,這更有害健康,重者會因氣厥而四肢抽搐,甚至昏厥死亡。

思——思慮

每個人在遇到問題時都要思考,但若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中醫認為“思則氣結”,“有脾在誌為思”,故過度思慮最易傷脾氣,脾胃運化失職,就會造成食欲減低、胃脘漲滿、腹脹腹痛等。

驚——驚嚇

正常人若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但是很快就能恢複。心氣虛的人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兒童受到過度驚嚇可能導致抽搐。由於“驚則氣下”,受驚的人還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經常受驚,會損傷人的膽氣,使人的膽子越來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點刺激都會讓人心驚膽戰。

恐——恐懼不安

我們常將“驚”、“恐”並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常由驚轉變而來。“恐則氣下”,“恐傷腎”,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

悲——悲傷

遇到難過的事情,因悲傷而哭泣是人們正常的情感反應。中醫認為悲則氣散,適當地哭泣可以使鬱結之氣抒發消散,對身體有益。但任何事物都有極限,悲哀太甚或時間過長,則可消耗肺、腎之氣,出現氣短、心悸、胸悶,在精神上表現為意誌消沉、悲觀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