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反醉酒”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和晉國大戰於鄢陵,結果楚國大敗,就連楚王都被晉大夫用箭射中眼睛。在戰鬥剛開始時,楚國將軍司馬子反口渴要喝水。他的部下豎陽穀於是端過一碗給他,子反拿過來一看大怒,厲聲說:“拿回去!這是酒!”豎陽穀卻回答說:“這不是酒。”子反說:“少廢話!趕緊拿回去!”豎陽穀仍然說:“這不是酒。”子反生性嗜酒,見了酒哪裏還能控製自己,於是經不住再三誘惑,就把酒接過來喝了。有了第一碗,接著就有了第二碗,接二連三,終於喝醉了。
戰鬥結束後,楚王無法抑製自己的怒氣,準備再打一仗,於是就讓人去叫司馬子反將軍。然而子反推托說自己因最近思慮太多,已經累倒了。於是楚王就親自前去探望。來到軍帳中,聞到到處彌漫的酒味,勃然大怒,反身就走,回來之後說:“今天這一仗的勝敗的關鍵全在司馬子反將軍身上,而他居然臨陣醉酒,這是忘記了自己國家和人民!這個樣子如何繼續戰鬥?”於是就撤軍回國。回去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義無反顧地將子反斬首示眾。子反是個很好的人才,但他臨陣醉酒,道致戰鬥失敗,損害了全軍乃至全國的利益,大小權衡,利弊較量,隻有將子反嚴加懲處才能維係軍心和國威,而這些顯而易見比子反個人才華更重要。
【智慧啟迪】
酒能傷身,酒能誤事,酒能誤國。生活中,因酒後失言、失德、亂行、亂性的事情比比皆是,我們又怎麼能不忍住美酒的誘惑呢?!
“鬥雞之變”
鬥雞,是春秋貴族們之間的一種遊戲、賭博活動。兩主人以雞相鬥,得勝之雞的主人是贏家。有規定,各方均不得作弊。而季平子卻在他的雞翅膀上塗了芥茉,以便在鬥雞時造成對方雞視力模糊;而郈昭伯竟在他的雞爪上裝了鐵爪。
鬥雞結果,季平子雞敗。季平子發現了對方雞爪上有弊,大怒,嚴斥郈昭伯違規,而郈昭伯也不示弱,兩方爭鬥起來,季平子出兵武力占據了郈氏的封地。
郈昭伯向昭公申訴季平子無禮,要求昭公為他作主,昭公也正有意壓一壓季氏的氣焰,遂出兵攻伐季平子。季平子假裝不支,表麵求解,昭公不準,形成僵局。拖延時間中,季平子暗請叔孫氏出兵救援。叔孫氏司馬問他的家臣:“有季氏沒季氏哪一種情況對我們有好處?”家臣回答說:“如果沒有了季氏,叔孫氏也就不複存在了。”於是,叔孫氏司馬下令援救季平子攻昭公。
這時,正在持觀望態度的孟孫氏見有機可乘,也帶兵去援救季平子,三家聯手攻昭公,昭公大敗,被迫逃亡入齊國。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鬥雞之變”。
【智慧啟迪】
有愛好是好事,但如果玩物喪誌、喪德就成了壞事。聰明是好事,但如果聰明用錯了地方,變成了小聰明,甚至是陰險,就危險了,常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晏子與越石父”
春秋時,齊國大臣晏子奉命出使晉國,途中遇見一個翻穿皮衣的人背著一大捆草,在路邊休息,晏子看其氣宇不凡,便知是個懷才不遇的人。於是讓隨從問道:“你為什麼落魄成這個樣子?”那人回答說:“我是被賣給齊人做奴隸的,叫越石父。”晏子說:“噢,原來是這樣。”於是就把駕車的馬解下一匹,為越石父贖身,帶他一同回到齊國。來到晏府,宴子招呼也不打,就獨自進屋去了。
越石父非常生氣,要求還回去做奴隸。晏子讓人出來回答他說:“我和你從沒有過任何關係,卻把你贖出來,我對你已經夠不錯的了,你怎麼還不知滿足呢?”越石父說:“我在做奴隸時,他們並不了解我的才能和理想,所以我不怨恨他們。您既然已經了解我又贖我出來,那就是知己了,對於知己這樣無禮,還不如我做奴隸快活!”晏子聽後,急忙從屋內走出來說:“剛才我隻是看到了您的外表,現在才真正了解您的為人。我聽說想了解別人才能的,不會在意去考查他的名聲;想了解別人的能力,不會用言辭來誨辱人家,先生您不會因我剛才的無禮而見怪吧!”此後晏子就把他待若上賓。
【智慧啟迪】
普通人對別人有一點恩惠,便會居功自傲,施恩圖報。晏子把人從窮困中解出來,卻反而謙辭大禮待人,這種行為和生活中的普通人相比,反差真是太大了。而誰是孰誰,誰的道德更加高尚,聰明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