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過度的情緒反應對身體傷害非常大,所以懂得養生的人會使七情調和,不超越情感的極限。也就是說,隻有身心清靜,才能精神內守、健康長壽。
處世智慧
《呂氏春秋》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許多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的時候,能夠收獲輕鬆、愉悅和智慧。
“刻舟求劍”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裏。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智慧啟迪】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循表夜涉”
楚國人想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作了標記,澭水暴漲,楚國人不知道,按照標記夜裏渡河,淹死者一千多人,軍隊驚叫發出的聲音好像房屋倒塌一樣。先前標記的時候可以通過,現在水已經變化而增多了,楚國人還按照標記通過,這就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智慧啟迪】
處理問題要從實際出發,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的觀念也應該隨著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靈活多變。
“引嬰投江”
有個路過江上的人,看見一人正拉著小孩想將那小孩丟進江中。小孩在啼哭。過江人問那人為什麼(要把嬰兒丟進江中),回答說:“這是因為他的父親善於遊泳。”他的父親雖然善於遊泳,他的兒子難道就善於遊泳了嗎?這樣處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謬的!
【智慧啟迪】
本領的獲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遺傳;處理事情要從實際出發,對象不同,處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子貢贖人”
春秋時期,魯國法律規定,在國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有人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向國庫領取贖金。子貢在外贖回了個魯國人,回國後拒絕去領國家贖金。孔子得知後非常不悅地說:“你做得不對。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領贖金,並不損害你行為的價值;有了你不肯收領贖金的先例,別人就會因為對報銷贖金有了猶疑不肯再贖人了。”
【智慧啟迪】
在不同時期,對“子貢贖人”的評價褒貶不一。若強調無私奉獻的時候,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歌頌的;若強調法律至高無上的時候,這種向法律挑戰的事情是決不容許的。此外,“子貢贖人”還告訴我們,我們在行善、做好事的時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好心辦了壞事。
“桑下餓人”
從前,趙宣孟將要上國都絳邑去,看見一棵枯死的桑樹下有一個餓壞了的人躺在地上,起不來了。宣孟停下車,給他東西吃。宣孟連續喂了他幾次,他一點一點咽下食物,慢慢地才睜開了眼睛。宣孟問他:“你為什麼餓成這個樣子?”他回答說:“我在絳做小差使,回家的路上斷了糧,我羞於向人乞討,又不願擅自去拿別人的食物,所以才餓成這個樣子。”宣孟送給他兩塊幹肉,他拜了拜,接受了幹肉,但卻不肯吃。宣孟問他這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家有老母,想把這些肉留給她吃。”宣孟說:“你把這些肉吃了,我另外再給你一些。”於是又贈給他兩束幹肉和一百枚錢,就離開了。過了兩年,晉靈公要殺宣孟,就在房子裏埋伏了兵士等待著宣孟的到來,然後把宣孟請來飲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藏伏的殺機,酒喝到一半就起身離開了。晉靈公命令房子裏的伏兵立即去追殺宣孟。有一個士兵跑得很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麵對宣孟說:“請您上車快跑!我願為您回去死戰。”宣孟問:“你叫什麼名字?”那人退讓道:“何必打聽我的名字!我就是枯桑下餓倒的那個人。”他返回身去跟追殺宣孟的兵士搏鬥而死。宣孟於是得以活命。
【智慧啟迪】
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別人有恩於我們,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以圖他日回報。我們有恩於別人,當早早忘記,不求回報。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當我們忘記時,甚至走投無路時,我們曾幫助過的人,會反過來幫助我們。因此,日常生活中,還是多多行善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