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呂不韋(2)(1 / 3)

此外,在安國君的20多個兒子中,呂不韋為什麼隻認為子楚“奇貨可居”呢?這也正是呂不韋的高明之處。因為在安國君的眾多兒子中,子楚地位最低、生活最窘迫、人身安全最得不到保障。這個時候,呂不韋對其幫助,無異於“雪中送炭”,他自然感激涕零,牢牢記在心上,並真心實意地報答。而倘若呂不韋對安國君的其他兒子進行投資,也隻是“錦上添花”,並不為他們重視。所以說,呂不韋的投資雖高風險,但並不盲目,是建立在詳細分析和深思熟慮的基礎之上的。

“一字千金”的炒作

呂不韋除給我們留下其傳奇的一生之外,還給我們留下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呂氏春秋》。

毫無疑問,由呂不韋門下幾千門客撰寫的《呂氏春秋》是一部煌煌巨著,也傾注了呂不韋的無限心血,其文字簡明扼要,字字珠璣,增刪一字,皆成缺憾。

為了擴大這部書籍的影響,用現在的話說是炒作,呂不韋想了個絕妙的主意。書完成之後,將全部文字刊於秦都鹹陽的城門之上,並懸掛千兩黃金,昭示各路諸侯遊士墨客,若有人能在原文上增減一字,即賞千金。消息傳開後,人們蜂擁而至,結果沒有一人能對書上文字進行改動。這樣一來,馬上就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大家馬上就記住了《呂氏春秋》和呂不韋的大名。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由來。

由此可見,呂不韋確實是天才的商人,而他“一字千金”的炒作可以說開創了中國廣告業的先河,其促銷手段即使在今天也很具吸引力,絕對可以引發熱潮。

“國際貿易”的先河

呂不韋可謂是聰明絕頂的商人,他不但善於囤積奇貨,而且還十分擅長跨國經商。

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人,在他那個年代,衛國商人十之八九在衛國經商,由於戰國末期,天下紛亂,他們甚至從未有過跨國經商的想法。

而呂不韋卻大膽地走出了這一步,這並不是他莽撞,而是他有意為之。戰國末期的衛國,是一個小國,經濟並不發達,隻在衛國經商,並不會有太大的收益。而戰國末期的趙國,則是大國,而且是各諸侯國的交通要道,各國的名人雲集,經濟比較發達。

因此,呂不韋選擇跨國到趙國經商,並在趙國穩穩地紮下了根基。事實上,呂不韋不僅在趙國經商,還去一些其他國家。可以說,呂不韋開創了國際貿易的先河,可見其智慧、膽量和獨到的經濟眼光。

管理智慧

呂不韋組織門客集體編纂的《呂氏春秋》一書,費盡了呂不韋和眾門客的心血,書中內容極其豐富,包含政治、哲學等思想,並對現代的企業管理有借鑒意義。

事必躬親不可取

《呂氏春秋》主張“無為而治”,實際上就是說,領導者不要事必躬親,而要懂得任用賢能,善於讓下屬“盡其巧,畢其能”。

《呂氏春秋·勿躬》說:“非狗不得兔,兔化而為狗,則不為兔張。人君而好為人臣,有似於此。”意思是說,非狗得不到兔,兔化成狗,則無兔可得。君主而好做官吏的事,有似於此。

《呂氏春秋·勿躬》還以管子為例:“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於管子。十年,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與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盡五子之能,況於人主乎?”即,(桓公)令五子皆任其擅長的事,以受令於管子。十年,九合諸侯,匡正天下,都是夷吾與五人之能。管子是大臣,自己不擔任己所不擅長,而以盡五人之能,何況於君主呢?

由此可見,管子治國,並非事必躬親,而在於“不任已之不能,而盡五子之能”,終獲得“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千秋偉業。

因此,聰明的企業領導者也從不事必躬親,而擅長將具體的任務分配給能力相應的下屬,充分發揮下屬的智慧,使他們各盡其能、各展所長,圓滿地完成任務。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呂氏春秋·貴信》說:“凡人主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意思是說,但凡君主誠信,誠信而又誠信,沒有臣下不想親近他的。

《呂氏春秋》在這裏除講君主要誠信外,還蘊涵著君主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觀點。這一點,《呂氏春秋·仲冬紀》中有詳細的論述。

《呂氏春秋·仲冬紀》舉例說:

春秋戰國時期魏國名臣吳起在治理西河時,因小人在魏武侯麵前詆毀他,魏王召回他,吳起哭泣,其隨從問他為什麼,吳起說:“子不識,君知我而使我畢能,西河可以王。今君聽讒人之議而不知我,西河之為秦取不久矣,魏從此削矣。”後西河之地果然被秦國吞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