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呂不韋(2)(2 / 3)

事實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樣適合於現代企業管理。鬆下幸之助說:“任何人隻有被公司信任,被公司大膽地委任工作,才能樂於施展自已的才幹,才能取得顯著的工作成果。如果用懷疑的目光,去死盯盯地監視他們,無論誰都不會主動地發揮其創造性。”當然,“用人不疑”必須以“疑人不用”為前提。

得人才則興,失人才則亡

《呂氏春秋》特別強調“重人”,即重視人才。

《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說:“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從於城,城從於民,民從於賢。故賢主得賢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豈必足行其地,人說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意思是說,凡是國家瀕於滅亡的時候,有道之人一定會事先離開,古今都是一樣的。土地的歸屬取決於城邑的歸屬,城邑的歸屬取決於人民的歸屬,人民的歸屬取決於賢人的歸屬。所以,賢明的君主得到賢人輔佐,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獲得難道一定要親自巡視那裏,一定要親自勸說那裏的人民嗎?隻要得到根本就夠了。

《呂氏春秋》認為,國家的興亡,賢能的人才是根本,因此君主必須重視人才。

同理,企業的興衰存亡也與是否擁有人才、重視人才關係密切。因此,有管理者說:“人才比資金和技術更重要。”而著名企業家艾爾弗雷德·斯隆則說:“把我的資產拿走吧——但是請把我公司的人才留給我,五年後,我將使拿走的一切失而複得。”

“得人才則興,失人才則亡”,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識別人才的方法

《呂氏春秋》指出,“知人難”,並以孔子與其弟子為例。

孔子窮困於陳、蔡之間,野菜湯無米,有時七天嚐不到一粒米。白天睡覺。顏回討米,討到米後生火做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鍋裏的飯吃。一會兒,飯熟,告訴孔子並端上飯。孔子佯為沒見到顏回抓飯。孔子起身說:“今天夢見先君,飯弄幹淨而後祭奠一下。”顏回回答:“不可。剛才煤灰落入鍋中,丟棄食物不吉利,我抓起來吃了。”孔子慨歎:“所相信的是眼睛,而眼睛猶不可信;所倚恃者是心,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住:知人太不容易了。”

雖然這個故事與《論語》等書的著述略有不同,但它們所表達的意思卻是相同的,即“知人難”。

那麼,又該如何知人、識人呢?

《呂氏春秋·論人》中列舉了識別人才的方法,值得借鑒。

《呂氏春秋》指出,知人之法有“八觀六驗”、“六戚四隱”。

“八觀六驗”

“八觀”,就是通過觀察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下的行為表現來判斷一個素質及才能,如觀察一個人“通達時——以禮待何人,當權時——推薦何人,有財富時——贍養何人,先聽其意見再看以後的行為表現,無事時——他的愛好,成為近臣時——說什麼,窮困時——不接受什麼,貧賤時—不做什麼”;“六驗”,就是通過“高興、快樂、發怒、恐懼、悲哀、困苦”分別檢驗一個人的“節操、邪念、氣度、品行、仁愛、意誌”。

“六戚四隱”

“六戚”,就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四隱”,就是指交友、故舊(熟人)、邑裏(鄉親)、門郭(親信、門客)。就是通過他們,來充分了解這個人。

《呂氏春秋》強調,知人之法: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八觀六驗”。《呂氏春秋》知人之法已不限於單憑相貌與言談舉止,而通過內外兩方麵,用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選擇人才,這樣對正確選拔人才無疑有重要意義,若能正確應運用,對企業而言能選出真正有用之才。

尊重員工,愛護員工

《呂氏春秋》強調民本思想,這主要是吸收了儒家思想,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呂氏春秋·務本》指出“安危榮辱之本在於主,主之本在於宗廟,宗廟之本在於民”,則體現了儒家思想,並表明了獲得民心的重要性。

事實上,追求卓越管理的真正秘訣也正在於此,即“必須尊重每一個員工”。其實,這是許許多多成功企業的切身感受和共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