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國君繼位一年後,就突發疾病去世了,諡號為孝文王。太子子楚繼位,他就是秦莊襄王。莊襄王尊奉為母的華陽王後為華陽太後,生母夏姬被尊稱為夏太後。
莊襄王元年(前249年),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莊襄王繼位三年之後死去,太子嬴政繼立為王,尊奉呂不韋為相國,稱他為“仲父”。秦王年紀還小,太後常常和呂不韋私通。
在那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嚐君,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並在這方麵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認為秦國如此強大,把不如他們當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給他們優厚的待遇,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那時各諸侯國有許多才辯之士,如荀卿等,著書立說,流行天下。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多萬言。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並將之刊布在鹹陽的城門,上麵懸掛著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
秦始皇漸漸長大,但太後一直淫亂不止。呂不韋唯恐事情敗露,災禍降臨在自己頭上,就暗地尋求了一個叫嫪毐的人獻給太後,太後非常喜歡嫪毐。後來,太後懷孕了,怕被人發現,便找借口遷移到雍地的宮殿中居住。嫪毐一直跟著太後,得到的賞賜非常豐厚,而太後凡事也都由嫪毐決定。嫪毐的仆人有數千人,希望成為嫪毐的門客的也有上千人。
秦始皇九年(前238年),有人告發嫪毐常常和太後淫亂,並生下兩個兒子,都把他們隱藏起來,還和太後密謀說“若是秦王死去,就立這兒子繼位”。於是,秦始皇命法官嚴查此事,把事情真相全部弄清,事情牽連到相國呂不韋。
這年九月,秦始皇把嫪毐家三族人眾全部殺死,又殺太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並把太後遷到冷宮居住。
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十月,秦始皇免去了呂不韋的相國職務。等到齊人茅焦勸說秦王,秦王這才又將太後迎接回宮,但把呂不韋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又過了一年多,各諸侯國的賓客使者絡繹不絕,前來問候呂不韋。秦王害怕他發動叛亂,就寫信給呂不韋說:“你對秦國有何功勞?秦國封你在河南,食邑十萬戶。你對秦王有什麼血緣關係?而號稱仲父。你與家屬都一概遷到蜀地去居住!”呂不韋一想到自己已經逐漸被逼迫,害怕日後被殺並牽連到家人,就喝下毒酒自殺而死。秦王所痛恨的呂不韋、嫪毐都已死去,就讓遷徙到蜀地的嫪毐門客都回到京城。
呂不韋著作
約公元前239年,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集體編纂了一部雜家著作——《呂氏春秋》,又名《呂覽》。
《呂氏春秋》共分為三個部分:紀、覽、論。
“紀”按春夏秋冬十二個月分為十二紀,如春分三紀,孟春、仲春、季春。每紀包括5篇文章,總共60篇。簡單來說,十二紀又可分為《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春紀》主要討論養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問題。
“覽”按照內容分為八覽,每覽8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覽有始覽缺一篇,現有63篇)。內容從開天辟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
“論”也是按內容分為六論,每論六篇,六六三十六篇,雜論各家學說。
還有一篇序意,即全書的序言(今本已殘缺),放在十二紀後邊。
綜上所述,《呂氏春秋》全書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萬言。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誌》等將其列入雜家。
《呂氏春秋》在內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並非沒有係統,編著上並非沒有理論,內容上也並非沒有體係。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
《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
據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度,並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沒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
總之,《呂氏春秋》結構完整,自成體係。它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學文化方麵的曆史資料,是中華民族的一份珍貴遺產。
司馬遷稱《呂氏春秋》“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並論。
東漢的高誘還為其作注注釋,認為此書“大出諸子之右”,即超過了諸子的成就。
呂不韋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