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墨子(3)(1 / 3)

自立是不依賴別人的一種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自立是一種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自立也是一種人格特征和價值取向,它體現了人的獨立人格、人的自由精神、人的進取精神和人的創新精神。

自強就是從不相信命運的安排,勇於奮鬥,在鑄就輝煌的洪爐中,把失敗擠壓成動力,把挫折摔打成練達,把自卑表達成自信,把不滿改寫成奮鬥,把孤傲揮灑成壯觀,沿著希望的曲線走向勝利的人生。

做人要有原則

雖然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層次不同,所追求的目標和理想也不盡相同,但是,在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做人原則。

做人的原則應該是多方麵的。比如說對待學習、生活、工作等,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原則,也就是說有個做人做事的底線,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懂得哪些事應該努力去做好,哪些事可以做,而哪些事是絕對不能做的。

墨子讓管黔敖舉薦高石子去衛國做官,衛國國君給予高石子的俸祿非常優厚,安排他在卿的爵位上。高石子三次朝見衛君,都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但是他的言論並沒有被衛君采用,高石子隻好離開衛國到了齊國。

高石子見了墨子說:“衛國國君因為老師的緣故,給我的俸祿非常優厚,安排我在卿在爵位上,我三次朝見衛君必定把意見說完,但是我的言論並沒有被采用,因此便離開衛國。衛君不會以為我發瘋了吧?”

墨子說:“離開衛國,假如還符合道義,即使蒙受發瘋的指責又有何妨!從前,周公旦駁斥管叔的流言,辭掉三公的爵位,住在東方的商奄,人們都說他瘋了,但是後人都稱頌他的德行,讚頌他的美名,直到現在還不曾停止。況且我聽說:‘為義並不是逃避詆毀而追求稱譽’。離開,假如還符合道義的話,雖蒙受發瘋的指責,又有什麼關係!”

高石子說:“我離開衛國,哪敢不遵守道的原則。從前老師有這樣的話:‘天下無道,仁人之士不應該處在厚祿的位置上。’現在衛國國君無道,如果去貪圖他的俸祿、爵位,那麼就是我白吃人家的糧食了。”

墨子聽了高石子的話,非常高興,就把禽滑召來,說:“姑且聽聽高石子這番話吧!違背道義而追求俸祿的,我常聽說過;拒絕俸祿而追求道義的,在高石子身上就看到了。”

不違背自己的學說而追求俸祿,這就是高石子的做人原則。即使不惜辭官也堅守仁義之道,墨子對高石子這種堅守做人原則的行為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人才與職位要相稱

《墨子·節用中》篇有:

“凡天下群百工,輪車、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

意思是說,凡是天下百工,如造輪車的、製皮革的、燒陶器的、鑄金屬的、當木匠的,使各人都從事自己所擅長的技藝。

《墨子·耕柱》中也有:

“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為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

譬如築牆一樣,能建築的就建築,能填土的就填土,能測量的就測量,這樣牆才可以築成。行“義”也是如此,能談辯的就談辯,能解說典籍的就解說典籍,能做事的就做事,這樣“義”事也就可以辦成了。

墨子是強調因人之才合理分工,各盡所能,將每個人置於最適合的崗位工作,這樣才能使整體利益最大化。

企業任人時,領導者對人才也一定要量體裁衣。既不能讓統禦千軍的將帥之才去做夥頭軍,也不能讓縣衙之才去當宰相;既不能讓溫文儒雅、坐談天下大事的文官去戰場上馳騁,也不能讓叱吒風雲、金戈鐵馬的武將成天呆在宮廷內議事。而應該辨清各自的特長,派其到相符的地方或授予相應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