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墨子(2)(1 / 3)

項羽是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他深諳兵法,力可拔山舉鼎,他“破釜沉舟”,於巨鹿與秦主力決戰,九戰九勝,大破秦軍,諸侯顫栗;楚漢相爭,他屢戰屢勝。他總結其一生的戰績時說:“吾起兵至今八歲,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嚐敗北。”

然而,這位蓋世英雄最後卻自刎烏江,其故安在?說到底還是識人用人的問題。項羽自恃勇冠三軍,對韓信、陳平、英布等一幹謀臣武將視而不見,致使後者紛紛離楚歸漢。人才在身邊不知任用,終把自己弄成孤家寡人。因此,在這場楚漢之爭中,誰勝誰敗,早成定局。

在《親士》篇中,墨子舉例“夏桀、商紂不正是不重用天下那些賢士嗎?最終自身被殺而丟掉了天下。”他因此而提出了“送國寶,不如薦賢士”的名言。

賢人對於國家如此重要,對於競爭日趨激烈的企業,又何嚐不是這樣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人才決定著一個企業的命運。”君不見一些企業重視賢能人才,不惜重金吸引與聘用賢人,為企業注入高附加值的人力資本,為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曆史和現實均證明了墨子親士思想的正確性與合理性。

正確的決策來自眾人的智慧

《墨子·親士》中有:“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溪狹者速涸,逝淺者速竭。”“江河不惡小穀之滿己也,故能大。聖人者,事無辭也,物無違也,故能為天下器。”

意思是說,滔滔的江河之水,不是來自一個源頭。狹窄淺薄的水流容易幹枯。江河不討厭小溪水流向自己,所以才彙成大江大河。聖人的心胸能包容萬事萬物,所以才能成為天下大器。

“集腋成裘”的成語,本意指積聚許多狐狸腋下純白珍美的小塊皮毛,而製成一件純白狐皮袍,寓意積小成大,合眾力成大事。墨子也說:“千鎰之裘,非一狐之白也。夫惡有同方不取,而取同己者乎?蓋非兼王之道也。”聖明的君主應該如“集腋成裘”那樣,聽取不同意見。聽取意見時隻看它是否合乎道理,而不是看它跟自己的意見是否相合。

“兼”,人們常說“兼收並蓄”、“兼容並包”、“兼聽則明”,都顧及了各個方麵的意思,墨子將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視為統一天下的稱王之道。《親士》篇指出:“善議障塞,則國危矣。”堵塞言路,使好的意見不能傳達上來,國家就要危亡了。這是許多曆史教訓的總結。

墨子“集腋成裘”的主張,告訴了我們:聰明的管理者也非常重視員工對工作的看法,積極采納員工提出的合理建議。員工參與管理會使工作計劃和目標更趨於合理,並增強了員工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懷有一顆仁義之心

《易經》有三立之道:立天之道,曰之明月;立地之道,曰之剛柔;立人之道,曰之人仁。做人要以“仁義”為本,若不能行仁義,那麼形體上是個人,但本質上不是個真正的人,因為這個人沒有做人的人格水平。

傳統思想中,除孔孟的仁義之說外,墨子也十分崇尚仁義之舉。

墨子說:“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這些都是諸侯認為的最好寶物。但是它們能夠使國家富足,使人口增多,使政事得到治理,使社稷得到安寧嗎?人們會說:不能。認為良寶的,是因為它可以使人得到利益。但是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不能給人帶來利益,因此這些都不是天下的良寶。現在用義來施政於國家,人口必定增多,政事必定得到治理,社稷必定會安定。認為良寶珍貴,是因為它可以為人民帶來利益,而義可以使人民得到利益,所以說:義是天下的良寶。”

墨子又說:“天下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如果現在對別人說:‘送給你帽子和鞋子,但要砍斷你的手和腳,這樣的事你幹嗎?’肯定不幹。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腳珍貴。如果又說:‘把天下送給你,但要殺掉你,這樣的事情你幹嗎?’肯定不幹。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體珍貴。為爭辯一句話而相互殘殺,就是把義看得比自己的身體還珍貴,因此說:天下萬事沒有比義更珍貴的了。”

《墨子·貴義》中說,“從事於義,必為聖人”,並提出了“不義不處,非理不行”的處世原則。孟子說:“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這便鮮明地反映了墨子以天下是非興亡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道義感。

從古至今,總有一些人為了追求“和氏璧”、“隋侯珠”、“三翮六翼的九鼎”之類的東西不惜去違背仁義。墨子時代有項子牛之類(墨子弟子,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今天,類似的事情就數不勝數了,光違法經商出售的假冒偽劣產品就有假煙、假酒、假藥、黑心肉等,這類事件總使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最天理難容的就是黑心奶粉,居然為了利益,對嬰兒都不能殘留一點仁義!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追名逐利是人類的本性,無可厚非,但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是不能違背道義。

其實,利益完全不必通過違背道義來追求。因為義和利是統一的。

《墨子·非樂》說:“仁之事者,務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乎人即為,不利乎人即止。”在墨子“兼愛”的思想中,“兼相愛”是以“交相利”為前提的,“交相利”才能使“兼愛”具有更牢固的現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