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墨子(1)(1 / 3)

墨子(約前476~前390),名翟,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墨家學派創始人。

墨子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人,但他的若幹主張,不僅適用於戰國時期,也適用於現代。他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等主張,不僅與現代生活不相違悖,而且具有啟迪作用。

墨子生平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自此,後世便對墨子的身世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

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76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右。也有的說他原為宋國人,後來長期住在魯國。

墨子出身低微,自稱“北方之鄙人”,人稱“布衣之士”和“賤人”。“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之難”,可能是一個接近手工業勞動者的讀書人。因而墨子養成了注重節儉、勞身苦誌的作風,“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的是“跋蹺”。

墨子“好學而博”。起先師從於史角之後,傳其清廟之法。又學於儒者,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明於《詩》、《書》、《春秋》,因不滿儒家禮樂煩苛,於是棄周道而用夏政。宣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十種主張。

為宣揚自己的主張,墨子廣收生徒,尋常親從弟子數百人,形成聲勢浩大的墨家學派。墨子上說“王公大夫”,下教“匹夫徒步之士”,幾乎“遍從人而說之”。《莊子·天下篇》稱讚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而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

除創立與儒學並稱為顯學的墨家學派外,墨子在科學技術領域,如宇宙論、數學、物理學、機械製造、哲學等方麵都有開創性的成就。相傳他的木工技術也很精湛,與魯班齊名,其製成的“木鳶”,據說三天三夜飛在天空沒有掉下來。

墨子因墨學而成為戰國時期最具影響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墨子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使命,“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為遊說諸侯,謀求製止戰爭,安定社會,安定民生,墨子“平生足跡所及,則嚐北之齊,西使衛,又屢遊楚,前至郢,後客魯陽,複欲適越而未果”。

墨子的思想、事跡活動主要記載在《墨子》一書中。其中,關於墨子事跡的記載,最著名的就是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著名匠師公輸般(魯班)為楚王製造了雲梯,準備起兵去攻打宋國。墨子得悉這個消息後,立即一麵派遣禽滑厘率領三百名弟子,帶著自己設計和製造的守城器械去宋國協助守城;一麵親自從魯國出發,趕往楚國。一到楚國的都城郢城,墨子便冒著被殺的危險,用辯理和科技知識遊說,使楚王和公輸般折服,放棄了攻宋的計劃,從而消除了一場戰爭。

《墨子》一書中記載墨子的最後一次活動是阻止魯陽文君攻鄭,那時墨子已經八十多歲。之後,該書中再沒有墨子活動的記載。

學者錢穆認為,墨子仙逝於楚國魯陽(今河南魯山縣)。現魯山縣就有很多墨子晚年隱居的遺跡。據說墨子晚年隱居於當地的黑隱寺,仙逝後埋葬在附近的墨子洞中,當地很多人還相信墨子在一座名為南天門的山峰上成仙。盡管這些傳說有很濃的神話色彩,但背後可能正是墨子晚年的蹤跡。

墨子著作

關於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書。這本書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記錄。《漢書·藝文誌》記載,《墨子》原有71篇,而流傳至今的僅15卷53篇,佚失18篇。

《墨子》一書,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時所成。一般認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門徒記述墨子言論的書篇而寫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啟超的分類,《墨子》一書內容可以分為五大類:

第一類:《親士》、《修身》、《所染》、《法儀》、《七患》、《辭過》、《三辯》共七篇。這一類雜有名家之言,混有雜家之說。比如《親士》篇中的“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難守”等,皆出於道家之語。“修身”一詞,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疑是出於名家之性說。“法儀”一詞,疑是法家之言,純出偽托,而後四篇是墨家記墨學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學的提綱挈領。

第二類:《尚賢》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愛》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節葬》下篇、《天誌》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樂》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這一類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認為是墨子門弟所記的墨子之言。

第三類:《經》上下篇、《經說》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這一類被治墨者稱為墨辯,亦稱為墨經。此六篇難通難譯,古字詞較多,辯理深奧,加上雜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論,光學力學和數學等自然科學理論、社會科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等,實在難以理解。這一類是《墨子》的精華部分。梁啟超認為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孫詒讓則認為是後墨學者所著。孫詒讓所據的理由之一是:公孫龍與墨子時代不同,而且公孫龍在墨子之後,因此不可能有堅白石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