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領導者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管理的下屬,在經過挽救後,其仍然我行我素,那就不防運用“殺雞儆猴”的策略,對出現了違規行為的“雞”加以懲罰,意欲違規的“猴”會從中深刻地意識到組織規定的存在,從而加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
當然,領導者必須注意,管理下屬應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能挽救和值得挽救的下屬應給予改正的機會,切忌因“殺雞”而失去人心。
“予之為取”的管理之道
管子在《牧民》中指出了老百姓的四惡:惡憂勞、惡貧賤、惡危難、怕滅絕。
之後,管子又進一步說:“刑罰繁多而老百姓不害怕,政令就難以執行下去;殺的人很多而老百姓心中不服,則君主的位子就很危險了。所以我們順從老百姓的四欲,那麼其他的國家百姓也會不召自來;行其四惡,本國的老百姓也會叛離。”
最後,管子總結道:“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管子對人性的深刻觀察實在令人驚歎。
人首先是自然的動物,吃飯穿衣,繁衍子孫,這是人本能的需求。馬斯洛認為,人的需求五層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雖然管子並沒有係統的心理學思想,但是,他從國家社稷的根本利益出發,對民心的把握是很深刻的。貧賤、滅絕,其實即是生理的需要;安墜則是對安全感的需要;“衣食足而知榮辱”更是低級需要滿足之後的高一級的需求。
無論是從政治倫理還是人心好惡的把握,管子都把人當作自然、社會中的人來看。他深知人心的好惡,於是提出了“予之為取”的主張,使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索取變得隱蔽起來。
“予之為取”確實很高明。所謂“予”,其實就是統治者在政治、經濟上對老百姓采取寬惠的政策,“取”則是獲取百姓的部分勞動成果及支持,以期達到富國強兵、政治上稱霸的目的。管子不但對民心有深刻的把握,其政治手腕的運用也十分嫻熟。他深知,給老百姓什麼,哪怕是很小的好處,他們都會高興的,而從老百姓手裏拿走什麼,不論多少,他們總是不太痛快的,這就是所謂“予則喜,奪則怒”。
“予”是手段,“取”是目的,這是我國古代頗具影響的謀略思想。隨著社會的發展,管子“予之為取”的謀略也被成功地運用到各種經濟活動之中,被演繹發揮得淋漓盡致。
美國雀巢公司擬在印度莫加地區建立一家奶製品廠,但那裏飼養的奶牛常常染病,多數農民隻能生產自家飲用的牛奶,根本沒有多餘的牛奶可供出售。麵對這種情況,雀巢公司不是改變計劃另尋產奶基地,而是在此地設立免費服務處,向農民提供治療奶牛疾病的藥品,並出資幫助挖掘新水井。這一高明之“予”,不僅使奶牛健壯了,出奶量猛增,而且雀巢公司的奶源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從以上實例可以看出,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予之為取”、“欲取先予”不失為一種高明的“投入產出”觀。因為從表麵上看,未取先予有吃虧之嫌,但從長遠看,企業隻要能贏得消費者情感的認同,就能獲得整體上的經濟效益。
其實,企業管理者不僅對待消費者應“予之為取”,對待企業內部員工更應如此。管理者施行各種激勵措施,做好員工的待遇、福利方麵的工作,讓員工嚐到甜頭。俗話說:“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員工嚐到了甜頭,就會產生知恩圖報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驅動下,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