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管子(4)(2 / 3)

齊桓公欲出兵征服越國,向管子詢問計策。

桓公問:“天下各國,沒有比越國更強的了。現在我想舉兵北伐孤竹、離枝,又怕越國乘虛而入,你對此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管仲回答說:“請您下令截斷原山的水流,命大夫建築水池,叫人們跳水遊泳,這樣,越國豈敢入侵?”

桓公問:“具體又該怎麼做呢?”

管子回答說:“請下令築壩堵住三江的水流,建立圓形水池。圍築能行大船的湖。這個能行大船的湖要有深淵,深度為七十尺。同時下令說:‘能遊於深淵的人,賞黃金十斤。’不等您用去千斤黃金,齊國人的遊泳技術就與越國不相上下了。”

後來桓公舉兵北伐孤竹、離枝,越國的軍隊果然入侵,他們在菑水的蜿蜒處築堤堵水,企圖淹灌齊國。但管仲有五萬熟悉水性的士兵以預為防備,在菑水蜿蜒處與越軍會戰,大敗越軍。

管子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在齊國出兵北伐之際,用預先準備的水軍來應戰乘虛而入的越軍,並成功將越軍打敗,免去了齊國的後顧之憂。

其實,不僅在軍事上要像管子一樣做到有備無患,在做人做事上同樣如此。

智者考慮問題,處理問題都極盡周全,而愚者做事,卻往往粗心大意,忽略細節,隻顧眼前利益,不做長遠打算,在做事過程中,一旦出現不利因素,他們手忙腳亂,卻又無濟於事,結果隻能是亡羊補牢。許多人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往往就是因為自己的疏忽大意而功敗垂成。原本可以發展壯大的輝煌事業,卻因忽視一個小細節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實為人生一大憾事。

我們應該像智者那樣,在生活中和事業上,始終保持警惕性、危機感,對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早處理、防微杜漸,把禍患消滅於萌芽之中,不能有愚者那種心懷僥幸、“亡羊補牢”的錯誤想法,這樣,就不會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無法挽回的被動局麵了。

“殺雞儆猴”的策略

有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許多大夫都隱藏他們的財物而不肯提供出來,糧食爛了也不肯給貧民。”

管仲回答說:“請下令召見城陽大夫並對他進行譴責。”

齊桓公問:“怎樣對他進行譴責呢?”

管仲回答說:“這樣講:‘城陽大夫,你姬妾穿著高貴的衣服,鵝鴨有吃不完的剩食,鳴鍾擊鼓,吹笙奏箎,同姓進不了你的家門,伯叔父母遠近兄弟也都寒不得衣,饑不得食。你這樣還能盡忠於我嗎?你再也不要來見我了。’然後免掉他的爵位,封禁門戶不準他外出。”

齊桓公采納了管仲的建議。如此一來,大臣們都爭著拿出積蓄,救濟遠近兄弟。這還感到不夠,又收養國內的貧、病、孤、獨、老等不能自給的人,使之得有生計。齊國因此而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其實,在此管仲運用的是一種“殺雞儆猴”的策略。

相傳猴子是最怕見血的,馴猴的人首先當麵把雞殺給它看,叫它看看血的厲害。才可以逐步進行教化。捉猴子的人就采用這殺雞戰術,不管它怎樣頑強抗拒,隻要雄雞一聲慘叫,鮮血一出,猴子一見,便全身軟了,任由其捕捉。

所謂“殺雞儆猴”,即是“殺一儆百”,有威脅恫嚇之意,這是權術,是馭眾手段。在眾說紛紜、工作受到許多阻撓的時候,為使步驟一致,法令得以貫徹執行,非以嚴厲手段對付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