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管子(3)(1 / 3)

生活中,隻有做到“一諾千金”,別人才會相信你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從而會信賴你、依靠你,你在事業上才能一帆風順。

一個人信用愈好,在事業上愈能打開局麵。所以,必須重視自己說過的每一句話。人們總是喜歡說話算數的人,而討厭總是食言的人。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諾言呢?

首先,我們在向他人承諾時,一定要問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或是沒有把握,就不要輕易說“沒問題”。

其次,如果許了諾,就一定要遵守。比如,你答應別人在何時何地見麵,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況下,你應推掉一切應酬準時赴約。

最後,如果經過努力,實在無法兌現承諾,應該及時告知對方,並且詳細說明原因,真誠地表示自己的歉意並請求對方原諒。

失信於人,意味著丟失了做人的起碼品德,意味著在別人眼裏你是一個不講信譽的人。所以,做人必須信守諾言。

人不能貪圖安逸

管子不但幫助齊桓公樹立稱霸的遠大誌向,而且在平時不斷地提醒、勸諫齊桓公不能貪圖安逸。據《管子·中匡》記載:

齊桓公對管仲說:“請仲父來飲酒。”齊桓公確定了宴請管仲的日期,挖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覆蓋著。齊桓公齋戒十日,召見管仲。

管仲到了以後,齊桓公拿著酒爵,夫人拿著酒杯敬酒。但酒過三觴後,管仲起身就走了。

齊桓公發怒說:“我齋戒十日宴請仲父,自以為做得很好了。仲父卻不辭而出,原因在哪裏呢?”

鮑叔和隰朋趕緊出來,在途中追上管仲說:“桓公發怒了。”

管仲回來進到院中,背靠屏風站著,齊桓公不同他說話;再往前進到中庭,齊桓公還是不同他說話;再往前走,接近堂屋,齊桓公說:“我齋戒十日宴請仲父,自以為沒有得罪的地方。您不辭而別,不知是什麼緣故?”

管仲回答說:“沉湎於宴樂的人必定不在憂患中,喜食肉味的人德行淡薄,怠慢朝政的人政事拖遝,有害於國家的人危害社稷,我就是因為這些而敢於走出的。”

齊桓公立刻下堂說:“我不敢以為自己做得很好,仲父年長,我也衰老了,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日子慰勞一下仲父。”

管仲回答說:“我聽說壯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順天道辦事,一定有好結果。夏桀、商紂、周幽三王失去天下,並不是一個早上突然發生的,您為什麼要苟安呢?”

管仲走出,這回齊桓公是以賓客之禮再拜而送出的。

在《管子》一書中,多次記載了管子勸諫齊桓公不要貪圖安逸的故事。

管子認為,人不能貪圖安逸。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貪圖安逸似乎成了現代人的通病。生活中,有人麵對“燈紅酒綠”,就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人缺乏進取之心,工作中不斷降低標準,隻求得過且過;有人自身素質不高,卻沒有求知的欲望,不求上進;更有甚者,把追求享受當成人生的目標,與人比吃喝、比玩樂……

貪圖安逸的危害是巨大的。貪圖安逸,人就沒有雄心大誌,害怕艱苦的生活,懼怕磨難,麵對挫折則容易放棄自己的誌向,整天沉迷於安穩的生活,陶醉於快樂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煉出堅強的意誌,而且還有可能因為貪圖享樂而招致災禍。

所以,人千萬不能貪圖安逸,否則將一事無成,甚至因此害了自己。

善於聽取下屬的意見

管子認為,作為臣下應善於勸諫,而作為君主則應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毫無疑問,管子是一個善於勸諫的大臣,而齊桓公卻沒有始終如一地聽取臣下的意見。據《管子·小稱》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