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管子(2)(1 / 3)

管子提醒領導者,在用人時必須堅持“用人所長,避其所短”的原則。用人,貴在善於發揮人才的長處,對其缺點的幫助教育固然必要,但與前者相比應居於次。而且幫助教育的目的,也是使其短處變為長處。如果隻看短處,則無一人可用。因此,在人才選拔上切不可斤斤計較人才的短處,而應發現其長處,有效地使用其長處。

人才的評價準繩

管子在《宙合》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

管子說:“鳥的飛行有一定的目的,這是說偉大人物的生活義理。鳥無論怎樣飛翔,都需返回山林,停集穀中。因為不返回山林就會疲困,不停集穀中就會死亡。山林與幽穀之處,不一定平坦筆直,因此,其飛行路線難免有曲折,但大方向卻是端直的。隻要能達到目的就行,不必過於苛求。又如鳥從北邊起飛,想到南邊就到了南邊;從南邊起飛,想到北邊就到了北邊。”

管子借鳥的飛行方式,來比喻人才的評價準繩。

管子接著說:“如果總的意向能實現,就不以小的缺失為妨害。因此,千裏之路,不可能用繩子把它定直;萬戶之城,不可能用水平儀來取平。舉大事之人,其行動不必以常例來規範,道理成立就可稱作賢。所以君主在考核臣下時,不可以丟掉這個方法。”

在管子看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考評人才也罷、使用人才也好,不能以一事或一時的得失給人以定論。如果以一事的失敗來否定一個人的能力,甚至棄之不用,不僅會造成人才的浪費,而且會打擊人才的積極性。

齊桓公善於聽取臣下的意見,他對管仲所提出的“鳥飛準繩”的原則十分欣賞。據《管子》一書描述,齊桓公將“鳥飛準繩”的原則作為考評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準則。齊桓公選拔人才、考評人才,其期限為一年,一年的考察期就是允許人有小的過失,隻要能舉大事,不在乎小節。相反,如果出點小錯就棄之不用,就會失去真正的人才。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誰都有犯錯的時候,即使是最得力的下屬,或是極其細心的人,也有疏忽大意的時候,因此,對於下屬偶然的失誤,應適當給予諒解,允許下屬犯些小錯。

當然,允許下屬犯錯誤,並不是放任自流,領導者應該用善意的態度去找犯錯的下屬談話,使下屬在談話後下決心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可事實如何呢?生活中許多人碰到這種情況時,往往狠很地訓斥犯錯誤的下屬,其結果是使下屬懷有怨恨之心,領導者也會因此而失去威信。如此看來,領導者對於犯錯的下屬倒不如予以指導,用心關愛他們,使他們信服。

領導者要有容人之量,隻要下屬不是犯了無法原諒的錯誤,知錯能改,且有長進,那麼就應該相信他們會成為自己稱職的下屬。

總之,管子“鳥飛準繩”、“苟大意得,不以小缺為傷”的主張,對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是一條重要的準則,是現代領導管理者需要認真對待和重視的。

與人交往必須真誠

管子曰:“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交。烏集之交初雖相歡,後必相咄。故曰:‘烏集之交,雖善不親。’”

意思是說,與人交往,多詐偽無真誠,私自謀取一切,叫做烏鴉般的交情。烏鴉般的交情最初雖然親密,後來一定反目。所以說:“烏鴉般的交情,看起來雖然友善但並不親密。”

一想起烏鴉,人們往往就沒有好感。烏鴉鳴聲簡單粗厲,外出覓食常常成群結隊,看起來十分團結,可覓得食物,它們又互相爭鬥,都想多分一點。

管子借烏鴉諷刺那些以利聚合、不以誠相待的人,認為他們的交情一定不能長久。

管子指出,與人交往必須真誠。

真誠,是打開人們心扉的鑰匙,也是獲得人們好感的極佳途徑。

真誠的人,從不會違心地做事,巧妙地應付,更不會陰險地欺騙。每時每刻,他們都在心中為真誠保留一個最溫馨最美麗的位置。他們知道,隻有真誠的愛,才能撫慰那些孤寂失望的心靈,隻有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才能使那些陷入困境的人獲得新生的力量,隻有真誠才能感動那些已經冷漠的心,也隻有真誠才能讓生活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友愛、多一份和諧、多一份溫暖、多一份美麗、多一份關注和理解。

一個待人不能真誠的人,絕不可能得到真誠的回報。因為“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相應”,也就是說,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該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

有的人對真誠待人抱懷疑或否定態度,理由是:我真誠待人,人若不真誠待我,那我豈不是很傻、很吃虧?

不能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偽、狡詐、陰險,一肚子壞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算計他人的毫無防備,蹂躪他人的真情實意,以怨報德、以惡報善。

但是,這種人在生活中畢竟是極少數,當他們的嘴臉充分暴露後,必將被眾人指責和唾棄,被群體厭惡和排斥。

因此,當我們的善良和真誠被心懷叵測的人愚弄之後,吃虧更多、損失更大的並不是自己,而是對方。傷人的人在承受你忿恨的同時,還要承受他人的蔑視以及被群體排斥的孤獨。

做人必須真誠。其實,真誠並不難做到,隻要與別人交往時說真話、辦真事、抒真情,在別人跌倒時伸出援手,在別人沮喪時給他一個微笑……你便能遠離虛假和欺騙,成為一個真誠的人。

不得罪於小人

管子在《立政》中說:“寧過於君子,而毋失於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