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管子看來,有了好的符合實際的計劃、方案,要想成功,還必須把它變為行動,努力去做,去堅持不懈地實踐。隻有這樣,理想、計劃、方案才能變成現實,主觀和客觀才能實現有機統一。
管子告訴我們,隻有行動才能縮短自己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隻有行動才能把理想變為現實。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動,更要行動。隻會感動羨慕,不去流汗行動,成功就是一句空話。
總之,任何成功,都離不開踏踏實實的行動,空想者決不是一個成功者。凡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腳踏實地去做,不耽於空想,才可能獲得寶貴的成功。
“失於傲”
管子曰:“事者,失於傲。”事情總是失敗於驕傲。
許多人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能夠腳踏實地,但在取得成功之後卻容易驕傲自滿。
管子提醒我們,千萬不能驕傲自滿。
所謂驕傲自滿,是自以為了不起,滿足於已有的成績。
驕傲自滿是一種影響進步的思想障礙,其發生發展的土壤就是曾經取得的成績。驕傲自滿的人有以下表現:
一是片麵理解成績。總認為自己曾經付出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已經走在了前麵,無須再做很大的努力,自我感覺良好。
二是看自己隻有成績,看別人隻有不足。導致懈怠、不思進取,喪失了進步的機會,使成功不能連續保持。
驕傲自滿使人沾沾自喜,是一種盲目自信的表現;過分自我感覺良好,隻會使人止步不前。所以,我們必須戒驕戒躁、謙虛謹慎。
不要輕視別人
管子提醒我們,無論是誰都不要輕視別人。
管子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他也曾犯過輕視別人的錯誤。
有一天,齊桓公派管仲去拜訪寧戚,希望寧戚能出來做官,寧戚卻回答說:“浩浩乎!”管仲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不吃不喝地想這句話。
管仲家裏的婢女問:“先生有什麼心事嗎?”
管仲回答說:“這不是婢女所能理解的。”
婢女說:“您不要輕視少年人,也不要輕視地位卑賤的人。”
婢女接著說:“從前,吳國與幹國打仗,規定沒有脫退乳齒的少年不得參軍,國子就拔掉了他的乳齒,參軍為幹國立了很多軍功。過去,百裏奚是秦國放牛的,秦穆公請他做了秦國的宰相後,秦國就稱霸了諸侯。由此可見,地位卑賤的人可以輕視嗎?年齡小的人知識就一定少嗎?”
聽了這席話,管仲說:“好。齊桓公派我去征求寧戚的意見,寧戚答複說:‘浩浩乎!’我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婢女說:“詩裏有這樣的句子:‘無邊無際的是水,搖頭擺尾的是魚,沒有家室,你召我住在哪呀?’寧戚是想要娶妻成家吧?”
管仲的疑惑,被婢女一語道破天機。可見,人的智慧不因人的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那麼,我們又怎麼能輕視別人呢?
道理很簡單,但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生活中,輕視別人的現象隨處可見。城裏人輕視鄉下人,開小汽車的輕視蹬三輪的,高級白領輕視做小工的,有錢人輕視貧窮者……任何人和任何與人有關的事物,都可能是輕視中的一個因素。
沒有人願意被輕視,也沒有任何一個善良的人願意輕視別人。但問題是,有時我們可能已經輕視了別人而不自知。而且,所有的人都會在輕視他人時很遲鈍,被他人輕視時很敏感。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乃至怨恨就是這樣產生的。
人生在世,無論誰的存在和進步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認可,誰也不願意被漠視或遺忘。這是一種共性。然而,如果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狂妄自大,目中無人,這除了會使他人反感外,又有什麼益處呢?
輕視他人的人,必定是自認為在某一方麵占有優勢,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陶醉在自我的滿足感之中。事實上,人各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我們不能輕視任何人。你輕視了別人,也會被別人輕視。
被人輕視時,那種心中的不痛快、惱怒總讓人難以忘懷。管子曰:“非其所欲,勿施於人。”不是別人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我們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這是獲得好人緣的好方法之一。
做人要信守諾言
管子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他也曾勸諫齊桓公要信守諾言。
公元前681年,齊國攻打魯國,魯國派曹沫領兵迎戰,不料三戰皆敗,魯莊公心怯,請求獻出土地來講和。齊桓公答應和魯人在柯地會盟。
正當魯莊公與齊桓公即將達成協議之時,魯國的曹沫手執匕首衝上前去,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左右害怕傷到齊桓公,不敢亂動。
齊桓公問:“你想怎樣?”
曹沫說:“齊強魯弱,您恃強淩弱太過分了。大王您認為該怎麼辦呢?”
齊桓公被迫答應盡數歸還所占魯國的土地。得到承諾後,曹沫扔下匕首重新站在群臣之中。齊桓公惱羞成怒,想毀約食言,並殺死曹沫。
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是滿足了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在諸侯中卻失去了信用。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這樣做。”
於是,齊桓公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失的土地全部還給了魯國,諸侯聞知,都認為齊國守信而願意歸附。
管子認為,信守諾言是一個人的美德,是處世的基本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