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管子(1)(1 / 3)

管子(約前725年~前645年),即管仲,名夷吾,字敬仲,春秋時期齊國穎上(今安徽省穎上縣)人,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經濟學家。

管子在齊執政40年,輔佐齊桓公勵誌改革、富國強兵,其九會諸候、一匡天下的豐功偉業和民為邦本、禮法並用、通商惠賈、開放務實的深邃思想,贏得了世人的謳歌和後人的禮讚。

管子生平

約公元前725年,管子出生在齊國穎上(今安徽省穎上縣)。據說,管子的祖先是姬姓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

管子的父親管莊曾是齊國的大夫,但在管子年少的時候就去世了,管子與母親相依為命。家道中落,生活貧苦,管子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

為維持生計,管子便與好友鮑叔牙合夥經商。每次經商賺到錢,管子總是多分給自己,而少分給鮑叔牙,鮑叔牙卻從來不生氣。別人背後議論管子,說他貪財、自私。於是,鮑叔牙便站出來為管子澄清。鮑叔牙說,管子之所以樣做,是因為他家庭貧困,而鮑叔牙自己也是出於自願。

後來,管子與鮑叔牙一起從軍。管子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認為他貪生怕死。鮑叔牙聽到譏笑後,又一次站出來為管子辯解。鮑叔牙說,管子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怕死,而是由於他家裏還有年邁的母親需要他供養。

在長期的交往中,管子與鮑叔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管子曾多次對人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後來,管子與鮑叔牙一起從政。管子輔助齊國公子糾,鮑叔牙輔助齊國公子小白。後因齊襄公昏暴,齊國發生內亂。為避亂,管子隨公子糾去了魯國,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去了莒國。

公元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了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後,都想盡快趕回齊國奪取君位。

為使公子糾順利當上國君,管子帶兵在途中伏擊公子小白,並親自射中小白。小白中箭倒地。其實,箭矢隻射中了小白衣服上的銅扣。管子以為小白已死,遂放慢了回國的速度。而小白則乘機搶先趕回齊國,登上君位。公子小白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並欲殺死射他一箭的管子。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子乃天下奇才,要齊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子。齊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子回國,不久即拜他為相,主持政事。

管子執政後,著手整頓內政。他先劃定了齊國的地方行政區域,將國都地區劃分為15個士鄉和6個工商鄉。士鄉的百姓以當兵為業,每5家為1軌,設軌長;每10軌為1裏,設裏有司;每4裏為1連,設連長;每10連為1鄉,設鄉良人;每5鄉為1帥,設元帥。平時務農,戰時即組成軍隊,每家出1人,1軌出5人組成1伍,1裏50人,1連200人,1鄉2000人,1帥1萬人,組成1軍。如此寓兵於農,約征得兵力3萬人,戰車千輛。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訓練1次,這使齊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工商鄉的百姓從事手工業生產和經商。他又將國都以外的地區劃分為5屬,每屬10縣,每縣3鄉,每鄉10卒,每卒10邑,每邑30家,各設官員管理,使全國組織成軍政合一的整體。

管子又實施經濟改革,製訂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據土地的優劣征收賦稅,使賦稅趨於合理,從而提高了百姓的生產積極性。他又注重發展農業生產和貿易,根據年成的好壞來收存和散發糧食、物產,還由政府來控製山海之利,鑄造貨幣,從而使齊國的經濟繁榮起來。

管子在選才用人上也作了改革。他大膽打破了世卿世祿的舊框框,設立了新的用人製度,提出了以道德品質、才能學識和功勞為依據來任用官員的思想,從而提高了國家機構的行政效率。

管子推行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齊國迅速振興,日益強盛起來。

接著,管子又向齊桓公提出了實現在中原稱霸的謀略,即“尊王攘夷”。所謂“尊王”,就是擁護周王室。所謂“攘夷”,是指當時我國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國爭戰之機內侵,對各國造成嚴重威脅,領頭伐夷就能得到各國的擁戴。管子的這一舉措,獲得了各諸侯國的讚同,使齊桓公取得了政治上的號召力。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派人送祭肉給齊桓公以示嘉獎。齊桓公召集各諸侯國會盟,舉行受賜典禮,並依據管子的建議,訂立了盟約。至此,齊桓公在管子的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子因功勳卓著,被齊桓公尊為“仲父”。

公元前645年,管子病逝。

管子一生在齊執政40年,使齊國一躍而為強國,稱霸於天下,其曆史功績和治國思想為後世廣為傳誦,史學界稱之為“中國古代第一相”。

管子著作

管子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

《管子》共86篇,其中10篇亡佚,實存76篇,兼有戰國、秦、漢的文字,集有一批“管子學派”的思想和理論,後人認為它絕非一人一時所作。

《管子》內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為主,兼有儒家、兵家、縱橫家、農家、陰陽家的思想,內容涉及天文、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外交和個人修養、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被學者視為“百家爭鳴的高潮”時期的代表作,曾經達到“家有之”的程度。《管子》一書雖非管子所作,但書中記錄的都是管子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