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說:“這雖然不是件好事,但還不是最要緊的。”
齊桓公說:“我不幸嗜好飲酒,夜以繼日,諸侯國的使者來了見不到我,百官的請示無人批複。”
管仲說:“這也不是好事,但是也不是最要緊的。”
齊桓公說:“我還有一大惡行,就是不幸嗜好女色,以致有姑妹至今還有未出嫁的。”
管仲說:“這也不是好事,但還不是最要緊的。”
齊桓公問:“這三者都可以,難道還有什麼不可以的事情嗎?”
管仲說:“人君惟有優柔寡斷和不奮勉為不可。優柔寡斷則無人擁護,不奮勉則不能成事。”
在管子看來,齊桓公好玩、好酒、好色固然不好,但也沒有優柔寡斷和不奮勉的危害大。
管子告訴我們,要做到凡事當機立斷,就必須改掉優柔寡斷的毛病。
所謂優柔寡斷,即是指在需要做出決定時總是猶豫不決、產生無休止的動機衝突,執行決定的時候又躊躇不前、遲疑不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往往懷疑所作決定的正確性和決定實現的可能性。
世間最可悲的就是那些優柔寡斷的人。他們對待任何事都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他們一生會有很多機會,但卻由於性格的缺陷而錯失良機。這樣的人既不相信自己,也不會為他人所信賴,更不會為他人所重用,他們總與成功無緣。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去克服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像成功者那樣,勇敢、果斷,對人生充滿自信。
管子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隻要認為是對的,一定要立刻去做,絕不拖泥帶水。這樣就遠離了優柔寡斷,具備了當機立斷的好習慣。
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
管子反對君主事必躬親,《管子》一書中曾多次提到這一點。
《管子·形勢解》中有:“獨任之國,勞而多禍。”靠君主一個人來治理國家,必定自身勞累而遭禍患。
《管子·七臣七主》中有:“盡自治其事,則事多,多則昏,昏則緩急俱植,不悟則見所不善,餘力自失而罰。”事事都自己處理,則事務繁多,事多則昏憒,昏憒則無論事之緩急都被擱置了,如不覺悟,則滿目瘡痍,而自己餘力耗盡,受到懲罰。
《管子·心術上》中有:“必知不言之言,無為之事,然後知道之紀。”必須清楚什麼是不該由自己去說的話,什麼是不用自己去做的事,然後才懂得治國之道的要領。
在管子看來,君主不應該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治理國家,而應該憑借賢明大臣的智慧和力量去治理國家,這才是正確的治國之道。
管子的這一智慧對於現代的領導者也是一種提醒:領導者不能事必躬親。
所謂事必躬親,是指領導者什麼事都管,什麼事都抓,沒有巨細之分。這樣的領導者雖說十分負責任,但是這種責任心太寬,會讓其他的人感到不舒服。
事必躬親的惟一好處也許就在於讓人敬佩領導者的責任心,但其弊端就太多了。概括而言,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其一,使下屬的智慧與潛力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其二,領導者事必躬親占用了自己的大量時間與精力,其結果可能是抓住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其三,事必躬親會讓下屬產生一種不良的依賴習慣;
其四,領導事必躬親會使一些下屬產生厭惡的情緒。
總之,領導者事必躬親的危害是巨大的。想要避免事必躬親,領導者就要懂得放權,自己從全局上把握,將細節的事情交給下屬去完成。也就是說,領導者在組織中發揮的應該是“腦”的作用,而不是“手”的作用。
用人當用所長
管子曰:“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故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意思是說,英明的君主授官任事,用人的長處,而避開人的短處。所以,事情沒有辦不成的,功名沒有不建立的。
管子認為,領導者對下屬的任用必須用其所長而避其所短,充分發揮每一個下屬的才能。
在《管子·形勢解》中,管子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比喻:
“爬高走險,是猿猴的長處而卻是人的短處。用猿猴的長處來要求人,其政令就會失效而任務不能完成。”
換言之,隻有以人之所長來要求人,才有利於人的才能發揮;倘若以人之所短來要求人,必然一事無成。
管子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
管子在當宰相三個月後,與齊桓公評論百官時說:“升降揖讓有禮,進退熟悉禮節,說詞剛柔有度,我不如隰朋,請封他為‘大行’。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辟土地使之增產糧食,增加人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寧戚,請封他為‘大司田’。在平原廣郊之上,使戰車不亂,戰士不退,鼓聲一起而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大司馬’。審判案件,調節紛爭,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大司理’。敢於冒犯君主的龍顏,進諫必忠,不怕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大諫’。”
由此可見,管子主張,以人之所長,委任其能發揮所長的工作,如此才能各司其職,各盡所能,更好地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