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荀子(4)(1 / 2)

凡事應未雨綢繆。否則,平時不作充分的準備,當事情發生之後才去想應對之策,顯然太晚。“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臨渴掘井,往往事與願違。

做學問,書到用時方恨少,是由於平時讀書太少所致;幹事業,到手的機遇抓不住,往往是因為平時沒有作充分準備。

荀子說:“事情來了之後才考慮的叫做落後,落後事情就辦不成。”

所以,凡事作好充分準備,才能有備無患。

除此之外,“先事慮事”還包含著一種“事先籌劃”的意識。做事情要周全,事先預定一個完整的計劃,事情就容易辦成。

先患慮患

荀子曰:“先患慮患謂之豫,豫而禍不生。”在禍患發生之前對禍患有所考慮的叫做預見,有預見禍患就不會發生。

其實,荀子這裏所說的是一種“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所謂“居安思危”,即在安定的環境裏,要考慮到有可能出現的危難。

生活中,許多因素並不是人可以完全把握的,禍患、災難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所以,人們在安定的時候,應保持謹慎,對此應有所預見,有所警惕並有所防備,以免在災禍來臨之時,因自己毫無防備而措手不及,輕則摔跤跌倒,重則招致滅頂之災。

荀子舉例說:“這兩種魚,喜歡浮出水麵曬太陽。在沙灘上擱淺後又想回到水中,那麼就來不及了。遭遇禍患後才想謹慎,也就沒有什麼可補益的了。”

荀子又說:“禍患來了才考慮的叫做窮困,窮困則禍患就無法抵擋。”

人不能居安思危,往往就會麻木地陶醉在一種舒適的生活中,幻想自己的生活永遠風平浪靜。顯然,我們不能坐等危機的到來,而應先患慮患。

貧而誌廣,富而體恭

俗語雲:“人窮誌短,馬瘦毛長。”人一貧窮,自覺底氣不足,見了有錢有勢的人,往往覺得低人一等。

但是,荀子卻說:“君子貧窮而誌廣。”君子即使窮困潦倒但誌向遠大。換言之,真正有遠大誌向的人,是不會因為貧窮而改變的。

關於“貧而誌廣”,荀子非常讚賞原憲,他曾不止一次為他的弟子講原憲的故事,以激勵他們。

春秋時,原憲住在魯國,一丈見方的房子,蓋著茅草;用桑枝做門框,用蓬草做成門;用破甕做窗戶,用破布隔成兩間;屋頂漏雨,地麵潮濕,他卻端坐在那裏彈琴。

子貢駕著馬車,穿著白大褂,紫紅的裏子,小巷子容不下高大的馬車,他便走著去見原憲。

原憲戴頂破帽子,穿著破鞋,倚著藜杖在門口與子貢交談。

子貢見原憲落魄的樣子,便笑著問:“嗬!先生生了什麼病麼?”

原憲回答說:“我聽說,沒有錢叫作貧,有學識而無用武之地叫作病,現在我是貧,不是病。”

子貢聽後,臉上露出羞愧的表情。

荀子告誡韓非、李斯等弟子,子貢自以為了不起,聽了原憲對於貧窮的看法,使他羞愧不已。因為他自己實際上有病——心病,不能從高層次看待貧窮的問題,也忍受不了貧窮的生活,更不理解原憲處於窮困之中卻胸懷大誌。

荀子認為,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貧而無誌”,也就是,沒有遠大誌向,精神上的貧窮才是真正的貧窮。

事實也的確如此,對一個人來說,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自己對貧窮的妥協,誌向的喪失。一個人如果沒有誌向這個“擎天柱”的支撐,其靈魂大廈必將會麵臨倒塌,他也就會隨之胡思亂想,更可怕的是因此而走上邪路,那麼,他將永無翻身之日,永遠處於貧窮之中。

在荀子看來,“貧窮而誌廣”固然可貴,但“寶貴而體恭”也不失為君子的風範。

人富貴了,就容易產生驕橫之心,富而不驕的人,真的很少,主要是因為人不能隱藏富貴,總想著顯富,而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殊不知,因富而驕,不可一世,恃財欺人,往往會引發怨恨,招致禍端。再者,也易引起他人的妒嫉,或是壞人的覬覦,產生劫富之心。

其實,富貴本身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富貴而不能謙恭有禮。富貴者要克製自己的驕橫、貪欲,做到富而好禮、富而仁義。這樣,就不會有什麼過錯了。

做君子,不做小人

一天,荀子為韓非、李斯等弟子講解“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韓非問:“先生,君子是一種什麼樣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