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荀子(3)(1 / 2)

許名奎《忍經》中說:“好權的人爭權於朝廷,好利的人爭利於市場,爭來爭去永無休止,就好像殺人奪物之人逞強而不怕死。錢財能給人帶來好處,同樣也能坑害人。人們一直沒有想明白,因此而喪失生命。權勢能使人得到寵愛,也能使人備受侮辱。人們為什麼對此不好好深思,而最終被誅呢?”

荀子對紛爭則更加鄙視,他在《荀子·性惡》中說:“一味地爭奪,不怕死亡受傷,不怕對方勢力強大,隻要看見有利可圖就貪得無厭,這是和豬狗一樣的勇敢啊!”

荀子告訴我們,智者有深遠的見解,不去爭奪外物,把利看成汙濁的糞土,把權力看得輕如鴻毛。認為汙濁的東西,自然就能比較容易避開;輕視一樣東西,也能很容易地拋開它。避開了利則能

使人無恨,拋開了權則能讓自己輕鬆。其實,還有什麼比知足常樂更讓人快樂的呢?

要知道,在日常的生活和經營過程中,利益是創造出來的,是以誠實勞動作為基礎的,不是靠爭。爭來爭去,雙方失和,誰也不見得能夠獲得更多和更大的利益,何必爭呢?

荀子提醒我們,不爭才能無禍,不爭才是更高明的做法。

如何麵對誹謗

據《史記》記載,荀子在齊國期間,齊國有人進讒誹謗荀子,於是荀子離開了齊國,去了楚國。荀子在楚國被任命為蘭陵令。但不久,又有人誹謗荀子,說他對楚國來說是個危險。所以,荀子又辭楚去了趙國。

幾遭誹謗,修養極好的荀子並不在乎。荀子說:“君子恥於自己沒有才能,而不恥於自己不被重用。”荀子還說:“君子不會為誹謗所嚇倒。”

誹謗的確害人不淺。尤其,當一個人有了聲望和成就的時候,這種情況往往環繞良久而不消失。

無端誹謗他人的人,是小人。小人妒嫉他人的成就,想盡一切辦法,造謠中傷。那麼,我們該如何麵對誹謗呢?

要善於克製自己;

疏泄由於遭人誹謗而引起的消極情緒,如獨自在心裏進行對話、聽音樂、看電影、郊遊、畫畫等;

不要到處向別人表明自己是“清白無辜”的;

進行自我檢查,消除易被他人成為攻擊對象的隱患;

對於那些無關緊要的誹謗,要采取容忍的態度,不去理睬。

做到以上幾點,你便能麵對誹謗而冷靜待之,而不會被誹謗嚇倒。

凡事量力而行

荀子認為,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的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大小,他們懂得量力而行。

所謂“量力而行”,即正確估量自己的能力,不做力不能及的事情。

《莊子·人世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魯國的名士顏闔來到衛國遊曆,衛靈公聽說他很有才學,便打算聘請他當自己長子蒯的老師。

顏闔聽聞蒯非常凶暴,任意殺人,衛國的人對他十分懼怕。對這樣的人是否可以教導,他吃不準,因此去請教衛國的賢人蘧伯玉。

顏闔把自己對蒯的了解告訴了蘧伯玉,然後說道:“如今大王要我當他長子的老師,我要是同意了,會很難辦的:如果放任他而不引導他走正路,他一定會繼續殘害國人,給國家帶來危難;如果對他嚴加管束,製止他胡作非為,他就會來害我。我該怎麼辦呢?”

蘧伯玉回答說:“你想用自己的才能去教育蒯,是很困難的。如果真的當他老師,應該處處謹慎,不能輕易地去觸犯他,否則便會惹出殺身之禍。就像有個人太愛自己的馬了,見有蟲咬馬,便趕緊猛力拍打。結果驚了馬,自己也被馬踢死。”

蘧伯玉見顏闔不住地點頭,便又舉了一個例子:“你知道螳螂嗎?一次我乘馬車外出,看到路上有隻螳螂,不顧車輪正在朝它滾去,卻奮力舉起兩條前腿走來,想擋住車輪行進。它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根本不能勝此重任,結果當然被車輪輾得粉身碎骨。螳螂之所以被輾死,是因為它不自量力。如果你也不自量力,想去觸犯蒯,恐怕也要落得個與螳螂擋車一樣的下場。”

顏闔聽了,決定不去觸犯蒯,盡快離開衛國。後來,蒯因鬧事而被人殺死。

在《荀子·子道》中,荀子借用孔子的話告誡我們:“能做到的就說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就說不能做到,這是行為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