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荀子(3)(2 / 2)

在荀子看來,量力而行,是一個人行事的準則。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這一點,打腫臉充胖子,硬是挺著去承擔重大的責任和使命,這顯然是出力不討好。

不能量力而行,即力微負重,自身能力弱小,卻承擔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如明明自己做不到卻答應別人某事,明明自己能力不足卻處於某一位置等,這樣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輕則損己,重則損人,損國。

凡事一定要量力而行,絕不能力微負重,否則,會給自己帶來不幸。

做人要有自己的主見

荀子曰:“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也,輟行。”

意思是說,天不會因為人討厭寒冷,而廢止冬天;地不會因為人討厭它的廣闊遠大,而廢止了它的廣大;君子不會因為小人氣勢洶洶,而廢止他的德行。

在荀子看來,做人要有自己的準則,而不會為了迎合別人隨便改變自己。

然而,現實生活中就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一聽到不同的意見,就惶惶然不知所措,隨便放棄自己的立場,毫無主見可言。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爺孫倆騎驢外出,開始時爺爺騎在驢上,孫子徒步,這時遇見幾個少年,他們立即指責這位爺爺,怎麼能隻圖自己享受,讓自己那麼小的孫子走路呢?爺爺一想也對,孩子那麼小,是不宜跋涉辛苦的。於是爺爺下驢,換孫子坐了上去。

孫子坐上去還沒一會兒,又遇到幾個年紀大的人,他們異口同聲地責備騎在驢上的孫子,怎麼能讓胡子已經白了的爺爺走路,而自己卻悠哉遊哉地安享快樂呢?孫子一想,也覺得自己不對,自己年紀輕輕的,卻讓年邁的爺爺勞累,真是過意不去。於是孫子也從驢上下來,他們幹脆兩人都不騎驢,一起徒步趕路。

沒走一會兒,又遇見幾個人,他們嘲笑著說,這爺孫倆真是糊塗,有驢不去騎,卻用兩條腿趕路,真是蠢笨如驢。這爺孫倆想了想,不無道理。怎麼能讓人走路,卻讓天生馱物的畜牲閑著呢?於是,這爺孫倆全都騎上了驢。

還沒走多遠,又遇到一群人,他們又批評道,你看這爺孫倆真不像話,兩人都騎在驢背上,不怕把驢壓死了嗎?畜牲雖是畜牲,好歹也是條命啊!這爺孫倆一聽,也覺得沒有說錯,他們隻好又從驢背上下來。然而,這一次他們犯難了,到底該怎麼辦呢?

一頭驢,爺爺坐,孫子坐不成,別人批評爺爺;孫子坐,爺爺坐不成,別人指責孫子;爺孫都不坐,別人說他們蠢得要命;爺孫都坐,別人又說他們糟蹋動物。有驢騎也不是,不騎也不是,這真是莫衷一是,叫人哭笑不得。由此可見,人們對同一件事的看法和態度是多麼的不同啊!

事實也的確如此,生活中每個人的知識、教養、經驗、所處位置等各不相同,他們也完全會有不同的情感和取向。在這眾口難調的世界裏,如果一個人沒有主心骨,人雲亦雲,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衡量取舍標準,他將無所適從。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主見。當我們認定了一件事,就不能太在意別人的說法和看法。

相信自己沒有錯,為什麼害怕別人議論呢?

先事慮事,先患慮患

人宜遠慮,曆為儒家所重視。

孔子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如果不考慮長遠,那麼憂患一定會在近期出現。

荀子曰:“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要對事情有所考慮,在禍患發生之前就要對禍患有所考慮。

概括而言,荀子的話中,包含了兩層含義。

先事慮事

荀子曰:“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成。”在事情發生之前有所考慮的叫做迅速,迅速則事情就能圓滿完成。

正如《禮記·中庸》中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無論做什麼事,事先要有所準備才能成功,否則就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