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荀子(2)(1 / 3)

自滿使人滿足已有的成績,自鳴得意,自以為是,從此止步不前。驕傲自滿,會使人喪失進取之心。

荀子提醒我們,千萬不能有自滿之心。過分自我感覺良好是一種無知,它雖然使人有傻瓜般的幸福感,讓人得一時之快,但實際上常常有損於名聲。

然而,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總喜歡指出別人的缺點,說人家這做得不合適,那也做得不夠,似乎他什麼都行,對什麼都可以說出一個大道理來。其實,這隻是一種自滿的表現,他們之所以擺出一副“萬事通”的麵孔來,就是怕被別人藐視,才用這種方式來顯耀自己,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地位,可是這樣做的結果隻會讓人厭惡。

心動不如行動

人有兩種能力,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沒有達到自己的目標,往往不是因為思維能力差,而是因為行動能力弱。

荀子曰:“道雖小,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路途雖然很近,但不走就不會到達;事情雖然很小,但不做就不會成功。

這個看似人人皆知的道理,在許多人身上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他們常常把失敗歸於外部因素,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這些人常常是幻想大師,麵對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心動不已,總以為光憑自己的意願就能實現人生理想,就能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就能成為一個被人羨慕的人。歸根結底,他們之所以沒有成功,就在於他們都是“心動專家”,而不是“行動大師”。

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

古時,在四川的偏遠地區有兩個和尚,一個貧窮,一個富裕。

有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你看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一個水瓶、一個飯缽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多年來就想租條船沿著長江而下,現在還沒做到呢,你怎麼能做到?!”

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歸來,把到過南海的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

窮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說一尺不如行一寸。

其實,心動並沒有錯,錯的是許多人隻有心動而沒有行動,因此常常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也有些人是想得多幹得少,這些人隻比那些純粹的“心動專家”強一點而已。

在荀子看來,一百次心動,不如一次行動。行動才會產生結果,行動才有可能成功。任何目標、計劃,惟有付諸行動才有意義。

人貴有自知之明

在《荀子·子道》中荀子記載了一段孔子與其弟子的談話。

子路進來,孔子問道:“由啊!有智慧的人應該怎樣?講仁德的人應該怎樣?”

子路回答說:“有智慧的人讓人了解自己,講仁德的人讓人愛自己。”

孔子說:“你可以稱為儒士了。”

子貢進來,孔子問道:“賜啊!有智慧的人應該怎樣?講仁德的人應該怎樣?”

子貢回答說:“有智慧的人了解別人,講仁德的人愛別人。”

孔子說:“你可以稱為儒士中的君子了。”

顏淵進來,孔子問:“回啊!有智慧的人應該怎樣?講仁德的人應該怎樣?”

顏淵回答說:“有智慧的人能認識自己,講仁德的人懂得自愛。”

孔子說:“你可以稱為明達的君子了。”

荀子借用孔子及其弟子的談話告訴我們:人貴有自知之明。

所謂自知,即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麼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一個人智慧的體現。

人之所以不自知,正如莊子所說:“目不見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見百步之外的東西,卻看不清自己的睫毛。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這便是人不自知的原因。

棄惡揚善

人的本性是善是惡,幾千年來爭論不休,至今未有定論。

告子曰:“人性之不分善與不善也,猶如水之無分於東西也。”告子的話不無道理,人隻要敢於麵對自己,就會發現人在某種意義上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即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是好的,隻是後來受外物的蒙蔽而產生了邪惡之心。其實,孟子是從人的肯定性一麵來鼓勵人、安慰人。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荀子曰:“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的表現,是人的後天作為。

在《荀子·性惡》中,荀子有更詳細的論述。

荀子說:“古今天下所說的善,是指符合禮儀法度,遵守社會秩序;所說的惡,是指違背禮儀法度,不遵守社會秩序,這也就是善與惡的區別。人的本性怎麼能生來就是符合禮儀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又為什麼還要禮儀法度,還要有聖王來製定禮儀法度呢?人之所以想為善,正是因為人性本惡,就像缺乏資財的人向往豐厚,醜陋的人向往美麗一樣。現在人們努力學習禮儀法度,正是因為缺少它。人的本性不是美的,是生來好利的。假如兄弟之間分割財產,如果依著人貪財好利的本性的話,那麼兄弟之間也會相互爭奪;如果用禮儀道德來教化他們,就算是兩個陌生人也會相互退讓財利。由此看來,貪財好利並且希望得到財利,這才是人的本性啊!”

荀子所說的“惡”,是指人與生俱來的種種生理和心理的過度和無限製的欲望,人的欲望是無限的,其中包含了許多不美好的成分,因此稱“人性本惡”也無可厚非。其實,荀子是從人的否定性的一麵來警醒人、鞭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