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荀子(1)(1 / 3)

荀子(約前313年~前235年),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省安澤縣)人。

荀子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繼孟子之後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

荀子生平

約公元前313年,荀子出生在趙國(今山西省安澤縣)。

幼年時期,荀子聰穎好學,尤其對儒學特別癡迷。到少年時,荀子已小有名氣。

據《風俗通義·窮通》記載,齊宣王時,齊國國勢昌盛,齊宣王為了擴大其政治影響,招賢納士,聚集天下賢士於都城臨淄稷下學宮,如孟子、鄒衍、慎到、田駢、接子等著名學者,稱為列大夫,享受大夫俸祿。此時,荀子年僅15歲,也來齊國遊學。

可以說,荀子少年遊學齊國,對他一生的影響非常大。稷下學宮,是當時齊國的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學者會聚,各種思想彙集,這為荀子學識的增長、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荀子在稷下學宮一呆就是十幾年,此時的荀子學識已經非常淵博,並為臣參與齊國的政事。

公元前286年,齊國滅掉了宋國。據《鹽鐵論·論儒》記載,齊泯王誇耀武功,不崇尚德治,列大夫直言勸諫,不被采納,紛紛離開了齊國。這年,荀子正當而立之年,為齊國祭酒,他也向齊相進諫說:“處勝人之勢,會勝人之道。”指出:當今巨楚在我前麵牽係著,大燕在我後麵威逼著,勁魏在我右邊鉤取著……一國策謀,三國乘機進犯,齊國必然四分五裂,國家將有滅亡的危險。荀子的意見未被采納,於是他離開齊國去了楚國。

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攻齊,攻陷了齊國都城臨淄。

後齊國大將田單率兵發起反攻,收複失地,於莒城迎齊襄王入臨淄。齊襄王複國之後,汲取了前人的教訓,召集亡散的學士,重整稷下學宮,荀子重遊齊國。這時,由於孟子、田駢等老一輩學者大都作古,慎到、接子不在齊國,荀子憑他的學識和才德,在列夫子中“最為老師”,“三為祭酒”,成為稷下學宮的領袖。

荀子除在齊國講學外,還曾到過秦國。在秦國,荀子考察了秦國的政治、軍事、風俗民情等,並多次謁見秦昭王和秦相範雎。可惜,秦國並不重視儒學,荀子的建議自然未被采納。荀子也曾回到趙國,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麵前議兵。然而,趙孝成王終未能任用荀子,荀子隻好返回齊國。

令人惋惜的是,荀子在齊國的日子並不安定。據《史記·孟荀列傳》記載,齊國有人讒言荀子,迫不得已,荀子隻得再次離開齊國,去了楚國。

在楚國,荀子被任命為蘭陵令。但是,荀子任職不久,就有人向楚相春申君進讒,說荀子對楚國而言是個危險。於是,荀子隻好辭楚去了趙國,趙國拜其為上卿。後來,楚國有人向春申君進言請荀子回楚,春申君也為自己聽信讒言而後悔,於是派人請回了荀子,複任蘭陵令。

公元前238年,春申君為李園所殺,荀子亦被罷官。從此,荀子定居蘭陵,著書立說,終成《荀子》一書,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公元前235年,荀子去世,葬在蘭陵。

荀子著作

荀子的一生和孔子、孟子一樣,懷抱治國宏願和文韜武略周遊列國,以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遊說齊、楚、趙、秦等國,然而事與願違,終未能如願。荀子晚年隱居楚國蘭陵,著書立說,以畢生所學,著《荀子》一書。

《荀子》共32篇,係漢代劉向編訂。一般認為,前26篇為荀子所著,後6篇為荀子門人所記。縱觀《荀子》全書,視野開闊,內容豐富,體係嚴謹,思想深邃,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眾多方麵,充分反映了荀子的思想特點。

荀子是一位樸素唯物主義者,他認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因此,人的吉凶禍福,並不取決於天。不僅如此,荀子還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製天命而用之”,即人不僅不取決於天,而且可以戰勝天。在“宿命論”流行的戰國時期,荀子能有如此見解,實在難能可貴。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與孟子的“人性本善”相對。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因此不可能有天生的聖賢,“其善者偽也”,即經過後天的改造才能變善。實際上,荀子的人性論,是從人無休止的欲望的角度出發,從人的否定性的一麵來警醒人、鞭策人。在荀子看來,惟有“積善成德”,才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荀子主張禮治與法治並用。一方麵提倡“禮法”,重視“王道”。“禮”是指綱常和倫理道德,荀子認為禮在調節人與人關係上起重要作用;“王道”是指禮義和仁政,荀子繼承了儒家“為政以德”的傳統,認為治國應“平政愛民”,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另一方麵主張“法後王”,同意用武力兼並天下,用法禁、刑賞治理國家,因此他的一些思想為法家所汲取。

荀子十分注重學習的重要性,認為人生下來都是沒有知識的,隻有通過後天學習才能獲得知識。荀子指出“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這些在今天仍不失為至理名言。

荀子,這位先秦儒學的最後一位大師,其智慧、學識由此可見一斑。馮友蘭說:“孟子以後,儒者無傑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壘始又一新。”譚嗣同說:“兩千年來之學,荀子也。”梁啟超也說:“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子。”所以,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荀子不可不知,《荀子》不能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