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荀子(1)(3 / 3)

“老師,您說這是什麼緣故呢?”

荀子微笑著說:“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即聽到不如見到,即使表麵上很淵博也一定出現謬誤;看見了卻不明白,即使記住了也一定錯誤。

我們的許多經驗、知識都是似是而非的東西。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鑒別呢?

荀子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不聽不如聽,聽到了不如看見了,看見了不如知道了,知道了不如實行它。學習到了親自實踐這一步才達到極高的境界。親自去實踐它,就能弄清事理。

換言之,知識隻有接受實踐的檢驗,才能成為真知灼見,否則,隻能像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貽笑大方。

荀子的話發人深省,它嘲諷了那些隻會死讀書的讀書人,這些書呆子不能對書本知識進行變通,不會進行思考,更別提學以致用了。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於應用。如果學而不會用,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學以致用,不但能夠培養能力,而且還能促進成長。學以致用是學習的另一個境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需要平時不斷地鍛煉自己,使自己養成良好的學以致用的習慣。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一時的激情成不了大器,水滴石穿需要持久,鐵杵成針需要堅持,要想實現目標,惟有持之以恒。

孟子擔任過稷下學宮的主講,他這樣教誨荀子:

“做一件事猶如挖一口井,挖掘到九軔深的時候,仍看不到泉水,便輕易放棄,那先前的努力便付之東流。”

挖井的目的,不外乎是想挖出泉水,沒有泉水,目的便沒有達到,倘若就此打住,棄而不掘,隻能是半途而廢。孟子用掘井的比喻告誡荀子:做事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

荀子也成了稷下學宮的主講,荀子這樣告誡韓非:

“不從半步一步的路程開始積累,就不能到達千裏以外的地方;不彙聚小流,就沒有辦法形成江河及大海。千裏馬跳躍一次,也不能到十步那麼遠。劣馬連續十天能走很遠的路程,功績在於它不放棄。刻一件東西如果半途而廢,就連腐朽的木頭也不能折斷,刻一件東西如果持之以恒,就連堅硬的金屬和石頭也能雕刻出花紋來。”

荀子曰:“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半步半步走而不停止,跛了腳的鱉也能走到千裏之外;堆積泥土而不中斷,丘山終能堆成。

“跛鱉千裏”、“丘山崇成”,都是堅持不懈的結果。

荀子提醒我們,做任何事情惟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而一個沒有恒心的人,往往會淺嚐輒止、半途而廢,最終什麼事情也完成不了。

遠離浮躁

荀子在《勸學》中說: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強壯的筋骨,但卻能鑽入地裏吃泥土,鑽到地下很深的地方喝泉水,這是因為它用心專一的緣故;螃蟹有六隻腳和兩個大鉗子,可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沒有安身之處,這是因為它浮躁而不專心的緣故。”

在荀子看來,人若心浮氣躁,靜不下心來做事,將一事無成。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你越著急,就越不會成功。因為著急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結果在你奮鬥的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遭受失敗。因此,必須遠離浮躁。

遠離浮躁,則需要做到:不可好高騖遠;不必心煩意亂;腳踏實地;將浮躁變為渴望;

荀子提醒我們,要想有所成就,必須遠離浮躁。應當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規律、一定的步驟,欲速則不達。遠離浮躁就是要踏實、謙遜、沉著。

事實上,當你控製了浮躁,你才會吃得了成功路上的苦;才會有耐心與毅力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才不會因為各種各樣的誘惑而迷失方向;才會製定一個接一個的小目標,然後一個接一個地達到它,最終走向大目標。

永遠不要自滿

韓非很聰明,是荀子非常喜歡的弟子之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韓非認為自己已經懂得很多,可以離開老師去輔佐君王了。

韓非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子,荀子沒有直接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給韓非講了一個故事:

孔子到魯桓公廟中去參觀,見到一個傾斜易覆的器物,就向守廟的人問道:“這是什麼器物呢?”

守廟的人回答說:“這是君主放在座位的右邊來警戒自己的器物。”

孔子說:“我聽說這種放在座位右邊的器物,空著時要傾斜,注入一半的水就平正,放滿了水又會翻倒。”

孔子又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說:“往裏麵灌水吧!”

孔子的學生便舀水往器物裏倒,倒到一半時,器物就端立著,倒滿了,器物就翻倒了。空著時,器物就傾斜著。

於是孔子大聲歎息道:“唉!哪有滿了而不傾覆的呢?”

韓非聽完了荀子的話,臉變得通紅,知道這是老師在批評自己驕傲自滿呢!

荀子正色道:“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

韓非立即向老師作了自我批評,從此謙虛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