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智慧
春秋戰國,是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諸子並出,百家爭鳴,到荀子這裏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荀子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他繼承了儒家學說,並有所發展,且對諸子百家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思想體係,在儒家中自成一派。
荀子的智慧,可見於《荀子》一書中。
人定勝天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是宿命論。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落後,認識水平低下,對自然及其規律所知甚少,因此,對“天”、“命運”誠惶誠恐。
在強權統治的社會,這種宿命論甚至起到了精神鴉片的作用,統治者竭力宣傳它,如周武王伐紂,宣揚“商罪貫盈,天命誅之”;伐紂成功,又宣揚“天體震動,用附我大邑國”。這種宿命論曆代傳承,統治者把自己裝扮成“天子”,天生具有富貴享福的命運,以此來麻痹被統治階級。除此之外,生活中那些懶惰不思進取者、奮鬥失敗不願振作者,也以此來安慰自己。
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則是批判和反抗這種宿命論的先行者。
荀子在《天論》中指出:“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認為,大自然的運行是有規律的,不會因為堯是賢君而存在,也不會因為桀是暴君而滅亡。
接著,荀子分別論述了日月四季的變化、水旱等自然現象,批判了“治亂在天”的思想,提出日月、星辰、時序的氣象變化在夏禹、夏桀的時代是相同的,可見安定、混亂並不在天,而是人為的結果。
荀子曰:“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意思是如果人勤奮耕作,省儉節約,那麼天也不能使其貧窮;如果人注意營養、鍛煉身體,那麼天也不能使其疾患;如果人按照一定的規律和程序辦事而不出差錯,那麼天也不能使其遭禍。所以說,人的吉凶福禍,並不取決於天,而取決於人做什麼以及如何做。
不僅如此,荀子還有一個更大膽的想法——人不僅不取決於天,而且可以戰勝天。《荀子·天論》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製之!從天而頌之,孰與製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意思是說,推崇上天而思慕它,不如把它視為物體蓄養而控製它!順從上天而頌揚它,不如掌握它的規律而利用它!盼望時節而等待它,不如適應天時而使用它!任憑萬物靠“天”的力量而增多,不如施展人的才能去改變它!意欲萬物為自己使用,不如合理利用萬物而不失去它!仰慕萬物生長的原理,不如掌握萬物生長的規律!所以放棄了人的努力而寄希望於上天的賜予,那就違背了萬物的實際情況。
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荀子對自然、對人生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實在難能可!
學不可以已
荀子十分注重學習的重要性。《荀子·勸學》開篇明義:“學不可以已。”學習不可以停止。
關於學習,荀子有一個形象的比喻:“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青,從蓼藍中提取,卻比蓼藍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這一比喻說明,隻要努力學習,後來者一定能居上。
荀子曰:“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吳國、越國、夷族、貉族的人,出生時他們的啼哭聲是相同的,而長大以後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因為受教育不同而導致的。換言之,人生下來都是沒有知識的,隻有通過後天學習才能獲得。
那麼,人為什麼要獲得知識呢?
荀子在《勸學》中有相當精彩的回答:“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沒有知識,就好像僅僅踮起腳跟張望,所見所知仍然很少;有了知識,好像登高望遠,視野格外開闊。有了知識,好像登上高處招手,手臂雖然沒有加長,但遠處的人卻能看見;有了知識,就像順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強,但遠處的人卻能聽見。有了知識,就像坐車騎馬的人,雙腳並不一定善於走路,但卻能夠日行千裏;有了知識,就像坐船的人,並不一定善於遊泳,但卻能夠橫渡江河。
知識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讓愚鈍的人變得聰明,讓膽小的人變得有勇氣,讓弱小的人變得強大,讓失敗的人走向成功……知識不分貴賤,對任何人都一視同仁,隻要你肯學,它就不會拒絕。
那麼,人又該如何去獲取知識呢?
荀子說:“沒有刻苦鑽研精神的人,在學習時就不會有明顯的智慧。”
荀子又說:“學習時踏踏實實地積累,持久努力,就能鑽研進去,學習一直到死才能夠停止啊!”
在荀子看來,學習在於不斷積累,惟有勤奮好學、持之以恒,才能學有所成。
學以致用
一天,荀子的弟子毛亨問荀子:
“老師,我聽說楚國有一個姓張的讀書人,他講書本知識時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然而,若讓他去處理世事,他卻顯得十分迂腐。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關於水利方麵的書,對書進行了一番苦讀之後,認為自己能讓所有土地變成良田,於是讓人按照他的想法興修水利。結果水從四麵八方的渠道流進了村子,把整個村子都淹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