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鬼穀子(4)(1 / 3)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也應該學習泥魚的這種生存秘訣。一個人在得勢時,似乎一切事情都能順利地完成;反之,在失勢時,一切仿佛都不能順利完成,越是努力,事態仿佛越是惡化。鬼穀子認為,失勢之時,最好采取“深隱”的態度進行持久戰,以等待有利時機的到來。

鬼穀子的“抵巇術”和“泥魚”的生存之道提醒我們:在麵臨不利於自己的形勢時,不能手忙腳亂,亂了章法,而要沉著冷靜,以頑強的意誌、堅定的信念渡過難關;隨著外部局勢的變化,有利於自己的黃金時期一定會到來,再采取“積極入世”的戰術,“為之謀”。

做人應積極主動

“抵”,本意是指抵塞、抵擋,但在《抵巇》中,鬼穀子卻發掘出了它的另一層意思,即取代,頂替。

鬼穀子曰:“世可以治,則抵而塞之;不可治,則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

意思是說,當世道可以治理的地步時,就要采取彌補的“抵”法,使其得到彌合繼續保持它的完整,繼續讓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壞到不可治理時,就用破壞的“抵”法(徹底把它打破),占有它並重新塑造它。或者這樣“抵”,或者那樣“抵”;或者通過“抵”使其恢複原狀,或者通過“抵”將其重新塑造。

也就是說,當舊的社會矛盾已經尖銳到不可調和、無法“抵而塞之”的時候,就隻能夠當仁不讓地取而代之,重建一個天下大治的社會。比如古時候的夏桀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為政殘暴,破壞農業生產,對外濫施征伐,勒索小邦,對內不聽忠臣諫言,殘害忠良,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於是商湯取而代之,舉事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無獨有偶,周武王也是在商紂的暴政到了無以複加的境地時,才順應民心,取而代之,建立周朝的。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更是互不相讓,能者當權。

鬼穀子認為,有才能的人在輔佐他人時,若被輔佐的對象胸懷廣博,善於納諫,即使有小毛病也是瑕不掩瑜,不足以影響他清明為政,那麼,作為輔佐的臣子,就要設法幫助他彌補小過失小缺漏。但是,如果被輔佐的對象根本聽不進規諫,暴虐非常,那麼,有才智有能力的人就應該當仁不讓,取而代之。

鬼穀子的“抵而得之”,孔子的“當仁不讓”,孟子的“舍我其誰”,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不僅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信仰,更是他們崇高曆史使命感的人生實踐。

在現實生活中,有才能的人應該盡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該擔當大任時就要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而且自己確實有資格、有能力,就不要錯失良機,應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為人處世的方圓之法

鬼穀子曰:“圓者,所以合語;方者,所以錯事。”

意思是說,所謂“轉圓”,就是要語言靈活、合乎要求;所謂“從方”,就是使事物依規矩而行。

在鬼穀子看來,為人處世應講求方圓之法。

鬼穀子發現,人們在為人處世中常存在著兩種錯誤:一種是喜歡認死理,不知變通;另一種是人雲亦雲,毫無原則、主見。前者為人處世隻知“方”,後者為人處世隻知“圓”。方圓分開,為人處世必然失敗。

有圓無方則不立

人的智慧應該圓潤無礙,但人生活在具體的社會曆史環境之中,在語言和行為上卻不能沒有原則和規矩,不能摸棱兩可。否則,從大的方麵而言,社會秩序和正確的思想觀念就不能確立;從小的方麵而言,個人也不能在社會中立足。

一個國家有自己的法律製度;一個軍隊有自己的紀律條令;一個人有自己的主張和原則——這些都是“方”。這種“方”,猶如一座大廈的鋼筋水泥結構,是大廈賴以存在、支撐和矗立的基礎。

一個人為人處世,隻有圓,沒有方,處處“打太極拳”,說話態度不鮮明,讓人摸不著頭腦;行為上不果斷,猶猶豫豫,則讓人覺得過於圓滑,沒有個性,或缺少魄力,很難得到別人的尊敬,同時也很難在社會上成就一番事業。

有方無圓則滯泥

隻有方,沒有圓,做人隻知死守一些規矩和原則,毫無變通,不懂得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把握,則流於呆滯和拘泥,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比如,成語中的“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的故事,前者是“泥”,後者是“滯”。“泥”就是固執、不知變通,有所束縛,有所困頓的意思;“滯”就是停滯、呆滯,沒有運動、發展、變化的意思。這兩個故事很好地表達了“有方無圓則滯泥”的含義。

一個人為人處世,隻有方,沒有圓,處處“鑽牛角尖”,過於講原則,過於直率,過於拘泥於忠信仁義等規矩禮法,則讓人覺得過於以自我為中心,認死理,缺乏變通,往往被認為是很難相處的人,從而被大家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