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思想正如蕭伯納所說:“我沒有讓怕死的心理支配了我的生命,我的報酬是:我沒有白活。”
而我國著名詩人陶淵明對此更是理解的透徹。在他的近一百多首詩中幾乎三分之一講到死,每次提到死時態度是那麼平靜,語氣幾乎為安詳。他說那些一聽說死就麵如土灰的人其實是不明自然之理。生死對地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從三皇五帝到平民百姓,從白發老翁到黃毛孺子,每個人都要從出生走向墳墓,陶淵明說:
三皇大聖人,今複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詩中提到彭祖是傳說中的高壽翁,據說他一生經曆夏、殷、周三個朝代,共活了八百歲。這樣的大壽也免不了一死。三皇、彭祖今天在哪裏呢?接著他在詩中說: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順盡,無複獨多慮。
對於死亡過度恐懼反而有損身體,明智的態度是任其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於生於死既不害怕也不欣喜,當生命該完結時就讓它完結,用不著想得太多。
有生就會有死,這是自然的規律,一味地貪生,整日酒肉滋味、飽暖溫厚、服食藥餌,希望能夠長生,這並不是珍惜生命,而是生活在死的危脅之中,到頭來不但沒有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麗,反而是帶著遺憾離去,試問,這一生又有什麼意義?
事成於慎而敗於縱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意思是說,局麵安定時容易維持,事變沒有征兆時容易策劃;事物脆弱時容易除破,事物微小時容易消散。
由此,老子得出“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結論,就是說一切作為都應該在事變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去做,一切治理應該在還沒有發生散亂的情況下進行。如果等到事情來了再去對付,那就太遲了。
那又如何做到防患於未然呢?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即,雙手抱得過來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開始於一堆泥土;千裏的旅程,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
老子是在告訴我們,任何事情一開始就要注意。“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一件事從開始到結束,都保持謹慎的態度,就不會失敗了。
然而,生活中許多人在做事時,開始比較謹慎,過不了多久,就鬆懈下來了;有的人對大事、難事比較謹慎,對小事、容易事就疏忽。我們身邊不是常常有因忽略小事而釀成大禍的慘痛教訓嗎?在困難的事情麵前一籌莫展,還不是在容易事前疏忽而導致的嗎?因此,如果不想失敗,就要十分謹慎。
三樣持身處世的寶貝
在《道德經》中,老子談到了他自己,老子提出,自己的道理之所以與眾不同,就在於自己擁有三樣法寶,即:“夫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
即仁慈和慈愛,就是對天下任何事物都抱有一種慈悲為懷的心態,能夠幫助則盡力幫助。老子視“慈”為持身處世的第一要義,你隻要仁慈寬厚,上天一定會扶持你得到幸福。
卡耐基則說:“如果你慈悲一點幫助其他人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東西,你因此而得到幸福。”
“慈”對我們持身處世的確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是人與人關係的協調劑,是人與人的友愛,是用多少金錢買不到的。
“儉”
即在生活中抱有一種勤儉節省的態度,決不貪婪且放縱自己。
清代的張英曾經說:“人生福享,都有定數。珍惜福的人,福常有餘,暴殄的人,福常不足。所以老子以儉為寶。不隻是錢財應該儉,一切事都要常常思考節儉的意義,才能有餘地。儉對於吃喝來說,可以養脾胃;儉對於嗜欲來說,可以集中精神;儉對於說話來說,可以培養氣息;儉對於交朋結友來說,可以擇友少過失;儉對於應酬來說,可以養身息勞。”這雖然是持身的方法,也不失涉世處事之道。
“不敢為天下先”
決不敢膽大地去做天下人的表率和領袖。
這一句的意思很好明白,也就是叫你持身處世應學會謙卑一點,切忌不可鋒芒畢露、自高自大、自以為是,這樣隻會讓別人看不起你,而你也是自己為自己設置了許多人生絆腳石和成功的阻礙,聰明的人是絕不會那樣做的。
總之,以“慈”持身,人就會友愛於人,不自私自利;以“儉”持身,人就會富足長久,決不貪婪;以“謙”持身,人就會自謙益人,不自炫耀。“慈”、“儉”、“謙”這就叫做戒除極端,戒除奢侈,戒除過度,這的確是立身處世的奇方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