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老子(3)(2 / 3)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大樹離不開根本,人類的行為也都不能夠離開根基。如果以人的身體來說,古人不提倡遷徙遂行,認為這是不安定的表現,是所謂的“流離失所”,所以主張找到一個棲身、安定的場所。如果從人的精神和心靈來說,就需要人們找到一個可以寄放、停泊之處,不因層層疊疊的大千世界而目眩神迷。人隻有有了棲身、停泊之處,保持住了根本,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存而沒有災難。

接著老子又從反方麵提出一種更高明的生存理念,“失其所而長久”即“死而不亡者壽。”老子是告訴我們真正長壽不死的,便是那些被人們所牢記不忘的東西。一個人的壽命有限,一個人的精神卻是無限的,你為了人類作了貢獻,你被人們永遠記住,你就是長壽,就是永垂不朽。否則,你什麼貢獻也沒有,死去也就死去了,也許開始家人、親戚會傷心,但不久便會被遺忘了。

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老子雲:“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反本歸根是“道”的運動,柔和謙弱是“道”的作用。天下萬物從有中來,有從無中生出。

在此,老子指出了大道與大德的關係。

“道”無形象,無言語,無作為,我們所能認識到的,隻是它的一種德性而已,所以“德”就是“道”的屬性。

“道”有自己的運動方式,它循環往複地運動著,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自然中看出來,月圓月缺,花開花謝,萬物草木春生而夏長,秋收而冬藏,如此循環不已。

“道”生長萬物卻不占有,滋養萬物卻不自恃。“道”無形象,不占有不自恃,所以說它是天下最柔的東西,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戰勝它。

由此可知,大道的德性就是循環往複、柔弱順應,而人隻有順從自然之道,把握住循環往複、柔弱順應的德性,才能無災無害,一切順利。

如此,便是要求我們為人處世要“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也就是說,有才能但不使用,而要待價而沽。天才無此器最難,而有此器,卻不知收斂,則鋒芒對於人,隻有害處,不會有益處。所以古人說:“額上生角,必觸傷別人,不磨平觸角,別人必將力折,角被折斷,其傷必多。”可見天才的鋒芒就像人額上的角,既害人,也傷已!如此說來,還不如沒有。

如果有此器而視為無此器,必不會成為圓月,成為全開之花,自然就沒有缺、謝的危險了,這就是把握住了循環往複德性的結果。而有能力卻不與人爭,隱藏智慧,這就是把握住了柔弱順應德性的表現。

和氣致祥

老子雲:“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即,“道”是一個無極(“道”產生時,各種元素處於混沌狀態,這種狀態就叫“無極”),一個無極生兩儀(“兩儀”就是太極陰陽魚,分出陰、陽),兩儀生天地人三才,由三才而產生萬物。這是宇宙的規律,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萬物都在大道之中。

既然萬物都在“道”中,那麼萬物自然背負地陰而懷抱天陽,從而將陰陽二氣糅合在一起而成為和氣,也就是說萬物的生成,正是因為陰陽相合所生成的和氣所致。

而人也在萬物之中,所以人氣便是和氣,和氣取得的是陰陽二氣的中和。所以隻有和氣為人,才是人真正的德性,才是合乎大道規律的。

俗話說:“和氣致祥。”即認為和氣相處可以帶來吉祥。一個家是如此,一個單位和一個社會更是如此。如何保持和氣呢?古人指出“長傲”、“多言”是破壞和氣的兩大因素,更是曆代戰爭和殘殺的原因,而要做成熟的人就應該謙虛而少語。

確實,和氣是團結的基礎,我們為人處世要講究一團和氣。而那些不知和氣的人,就違背了“道”的規律,與真正的德性相違,就叫做“強梁”,老子說,強梁者是沒有得到好死的,是和氣的反麵,是我們立身處世的反麵教材,是千萬不可以的。

生死應順其自然

老子指出,人有生就會有死,所謂“出生入死”。但這其中還有一個區分,“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即,生活中屬於長命的人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屬於短命的人也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而那些本該長命的,但卻要走向死亡的人,同樣是占總人數的十分之三。

為什麼呢?

老子回答說:“以其生生之厚。”是因為他們求生的心太切而產生了眾多雜欲紛爭的緣故。

前兩類人順其自然,死得其所,無所遺憾。而後一類人本該長壽,卻因為“生生之厚”,貪生而怕死,求生心太切而有了太多的雜欲、紛爭,違背了自然大道而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