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老子(3)(1 / 3)

接著,老子具體地指出了我們人類中被虛榮之心占據的四種人:“自見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即那自以為高明、自以為是、自吹自擂、妄自尊大的人。這樣的人隻能是走向自己的反麵,結果是想得到卻什麼也得不到。在這裏老子用殘羹贅形、渣滓、毒瘤來形容這樣的行為。

老子對這種違背“道”的虛榮之心是深惡痛絕的,其思想得到了今人的肯定。巴爾紮克說:“許多虛偽的人用粗暴掩飾他們的平庸;你碰撞他們一下吧,他們就像用別針刺著氣球一樣,癟了。”培根說:“自誇自賞為明智者所避免,為愚者所追求。”

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有不少喜歡賣弄自我、自以為是者。可以這樣說追慕虛榮是一種腐蝕人類心靈的通病,沒有人在一生中能完全不受它的影響。它使人變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有些人私底下常常十分無奈,但還是拚命想出風頭,結果什麼也得不到。一旦真相大白,他們便無地自容,失去信心,到頭來,虛榮帶給他們的隻有失敗。

切忌輕浮、狂躁

老子雲:“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意思是說,穩重則是輕浮的控製者,清靜則是躁動的製服者。因此聖人整天行事,卻不輕舉妄動,處處穩重。

老子崇尚穩重、沉靜而排斥輕浮、狂躁,認為前者才是自然之道,後者違背了自然之道,應給予摒棄。

其實,老子的思想並不難懂。就自然界的現象看,無邊無際的天宇因其高遠而達成穩重,遼闊蒼茫的大地因其厚重而達成穩定,一座高山因其龐大而達成穩定,一塊巨石因其沉重而亦能達成穩定;而天上的遊雲盡管可以一時地遮天蔽日,卻因其輕飄而轉瞬即逝;至於風雨來勢洶洶,卻因其輕飄而終不能長久。

所以,老子說得“道”的聖人行事,雖有美麗和華彩的樓亭,但他們卻絲毫沒有因此而輕浮狂躁、自以為是,始終安靜地生活。聖人治理天下更是如此謹慎地待之,從不敢輕率行事。反之,輕浮就會失掉根基,躁動就會喪失君位。

老子在此給了我們一個極其深刻的提醒,告誡我們無論做什麼事,要保持冷靜,從容鎮定,不要急急忙忙,心慌意亂。要知道“性急吃不了熱豆腐”,急切慌亂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更加拖延時間,忙中出錯。

幾種高明的生存理念

老子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善於了解別人的人是明智,善於了解自己的人才最聰明。能夠克製別人的人是有力量,能夠克製自己的人才最強大。知道滿足的人才能富有,強迫行事的人才最有誌向。不喪失根基的人才能長久,死而不被忘記的人才最長壽。

老子的以上理念乍看起來平淡無奇,但其中蘊涵著深刻的人生道理。老子在此以四組排列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以啟發人們鄭重地對待自己以及自己的行為方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個人善於了解別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但這還不夠,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就是知已,老子說這樣的人才最聰明。知人難,知已更難。一個人往往隻看到自己的優點,不知道自己的缺點,難以給自己一個正確的評價,要麼自視甚高,目空一切,要麼自視甚低,缺乏自信。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才能發揮優點,克服缺點,如此方能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而做任何事情也少了許多自己人為的阻礙。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一個人能夠戰勝別人,隻能說明他有力量,並不能證明他自己真正的強大。一個真正強大的人是那些能夠戰勝自己的人。能夠自己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私心欲望,戰勝自己的膽小怕事、貪生怕死,戰勝自己的短視狹隘、斤斤計較,戰勝自己的自高自大、驕傲自滿,戰勝自己的懶惰和不求上進等劣根的人,當然是最有力量的人。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

知足的人才能富有。不知足,就會產生貪欲,欲望達不到,就要爭鬥,就會牢騷滿腹,就會恨蒼天之不公,歎自己命運之太苦,就會活的空虛、十分痛苦。知足的人,沒有多少欲望,得多、得少一樣高興,順境、逆境一樣快樂,所以永遠富有、永遠快樂。

知足者富有,但隻有強迫行事的人才最有誌。這似乎不好理解,但隻需我們理解何謂強迫行事,也就會豁然開朗了。

所謂強迫行事,就是說在自己私心顯現、欲望很強時戰勝自己。強迫自己不為之所動,在自己怒火中燒時,退一步海闊天空;在自己心灰意冷時,能鼓起勇氣克服困難;在自己洋洋得意時,冷靜下來正確對待自己……總之,是在遇到邪“道”幹擾時,要強迫自己不按它的做,這就是強迫行事。

“知足”和“強行”,是相反的態度,卻並不矛盾。知足才會富有,而隻有強迫自己按“道”而行才是真正的有誌,這“知足而止”和“強迫而行”的態度都是值得提倡的,而後者應更為我們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