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老子(2)(1 / 3)

粗心的人一見別人不說話就問,細心的人會從對方的無言中解讀對方的語言、態度、觀點與暗示、指示。

《西遊記》中菩提祖師手持戒尺在孫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孫悟空就明白了是讓他三更時分進去傳道。

現在我們像孫悟空一樣玲瓏剔透還很難,但我們至少應該懂得別人不說話是什麼意思。“多言數窮”,就是要我們把握言語的分寸,不喋喋不休,不故意刁難,不以言傷人,不自吹自擂。

總之,老子一個“窮”字道出了話多之人的窘迫。話越多越窘迫,所以,大部分時候多言是不必要的。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

心底無私

老子非常欣賞無私的精神。

老子說:“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意思是說,天地永恒而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永恒長久,是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而生。

老子認為,人應該效仿天地的無私精神。那麼,什麼樣的人能夠擁有老子所說的無私精神呢?

老子提到了以聖人為榜樣,老子說:“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亦即得“道”的人,聖人把自己置於人後外忘已身而不顧自己,正是這樣的無私從而成就了自己的大私,讓自己位居人前,能夠身存於天下。

由此可知,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隻關注自己。一個隻關注自己的人,是自私的,這樣的人最終會被別人所不齒;反之,你忘卻自己而去關注別人,你就能因此而成功、生命長存。然而,現實生活中,有這種氣度的人不多,因為人總是有些私心的。這種私心嚴重了的時候,就是一種缺點,叫作“自私”。

雖然我們不能說人性是自私的,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一生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為自己謀劃,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為自己奔忙,所以我們可以說人性是自利的。

人性中這種自利的特征,在遇到利益衝突的時候,極容易演化為自私。這是世界上種種利益爭執不斷的主要原因。這就是世界上存在著世態炎涼的根本原因。

當你覺得自己很軟弱,需要別人幫助,而別人沒有幫助你的時候;當你栽了跟頭,需要別人安慰,而別人沒有安慰你的時候;當你感覺世態炎涼的時候,你是否想過放棄自私是一種品德呢?是否想過,這個社會更需要愛心呢?

具備水一樣的德行

老子認為,最上等的德行莫過於水的德行。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在老子看來,水的德行是接近於“道”的了。因為水具有滋潤萬物的本性,卻與萬物毫無利害衝突,水具有寬廣的胸懷,毫無所求,甘居眾人厭惡的卑下、垢濁之地。

接著,老子更詳細地指出了人應效法水怎樣的德行:

“居善地”,應效法水甘居卑下的地位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水流善下而不居於高處,我們人類的立身處世也應如此,要時刻讓自己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有了功勳卻不占據,不與人爭,不自以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

“心善淵”,應效法水沉靜沒有物欲

老子是建議人類恢複自己心靈的透徹明淨,拋棄眾多物欲的束縛。老子並不是主張你沒有一點物欲,是說要限製自己的物欲,不貪圖,不強求。這其中還包括一種不問收獲隻知耕耘的精神,這是我們需要效仿和牢記的。

“與善仁”,應效法水以仁愛普施於人

水潤澤萬物,而不奢求得到回報,水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偉大。做人也是一樣,你真心地關心別人、幫助別人,但不奢求別人的任何回報,你真心付出了別人會知道,他自會真心對你。這也正是我們常說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言善信”,應效法水值得信任

水自高而下擁有規律,潮漲潮落如期而至,這就是信。人是社會中的人,人離不開交往,交往離不開信用,“小信成則大信也”,無論是治國持家還是做生意,講信用在其中必不可少。

“正善治”,應效法水平正而善於約束自己

水性平正而善於約束甚至委屈自己,這是水不同於其它物質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我們的觀察能力而言,水實在是善於約束和委屈自己的最佳物質,當它們散落於四方的時候,被地球上所有生命利用而毫不吝惜;而當它們彙聚起來之後,雖然具有了排山倒海之勢,卻仍然沿著固定的道路而行走,對任何生命都不構成威脅,除非這些生命是一些喜歡在水裏找樂子的弄潮兒。聯係到具體人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效法水的品質,以正當或正常的方式約束和調整自己來適應所有的生活,而不迫使生活來適應自己。

“事善能”,應效法水具有柔弱的形體,能方能圓,無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