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老子(2)(3 / 3)

“儼兮,其若客。”像在別人家做客一樣嚴於律已

去別人家裏做客,勢必牢記自己客人的身份,謹慎自己的言行,規範自己的態度。老子是告訴我們,要以客人的姿態來對待我們的生活,客人在主人家裏必以謙卑的態度對待自己。但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往往喜歡看高自己而貶低別人,這就犯了錯誤,是以主人的態度對待自己,難免有自大甚至是囂張之嫌,是應該極力避免的。

“渙兮,若冰將釋。”像冰雪融化一樣溫和自如

“敦兮,其若樸。”像未經雕琢的玉石一樣淳樸

“曠兮,其若穀。”像山穀一樣豁達

以上三者的意思很好明白,是說要效法“道”,成為得“道”之人,就應具有溫和、淳樸、豁達的品格。毫無疑問,這也應該是我們所有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混兮,其若濁。”像汙水濁流一樣渾濁

老子提倡“無為”、“不言”的處世態度,像汙水一樣渾濁正是這種處世態度的體現。外貌上表現得渾渾噩噩的樣子,內心卻如明鏡。鄭板橋有雲:“水巧若拙,大勇若怯,天下之智皆在一個"藏"字。與人交往,藏得巧妙,則能先發製人,出其不意,比之鋒芒畢露者,不知要高明多少倍。”從表麵上看這種處世態度似乎保守,可細想起來卻很是可取。凡事為自己留條退路,不炫耀顯露自己如濁水一般,這樣的人才不會犯大錯,才易有所成就。

做人要安守本份

在老子生活的年代,已經出現了種種反常的現象,即違背“道”的現象,所以,老子認為大道已被廢棄,人們離大道是越來越遠了。

所以,老子就此提出“智慧”、“孝慈”、“忠臣”,都是世道混亂之後的消極產物。我們從老子的思想來追究一下緣故,是由於我們人類做了許多違“道”的事情,通俗一點來說,是由於我們人類靈魂與形體分離了,越來越不守本份了。如此不守本份、背“道”而馳是極其危險的,是有災禍的。

因此說我們必須安守本份才無大礙。

那如何才能做到安守本份呢?

我們就此從老子的話語中去尋找答案。

“智慧出,有大偽”

老子認為智慧是大偽出現的原因,這裏老子並不是要否定智慧本身,他是反對,伴著智慧出現的虛偽、狡詐、欺騙,這是不安守本份最明顯的表現。

看我們人類的今天,許多人由於洶湧澎湃的欲望,而放棄誠實、守信,甚至幹起了諸多違法的勾當,導致了有“無商不奸”、“世態炎涼”的言論,正因為此,國家製度了法律以約束人的行為,使“大偽”之人受到懲罰。如果避開法律不談,這種“大偽”也是危險的,“大偽”之人會被眾人看不起,被眾人拋棄,他們會因此而失去更多。因此人要做到安守本份,首先必須約束自己,從“大偽”中走出來,去除一切虛偽、狡詐和欺騙。

“六親不和,有孝慈”

這也是不安守本份的表現。六親一旦不和睦,做兒女的不孝順長輩,做長輩的不慈愛自己的兒女,諸如此類,家庭中就會爭吵不斷,紛爭不斷,家人生活痛苦,事業無心經營。從這幾點可見人在家中不安守本份導致家庭不和睦的危害,所以老子說由此而產生了“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如上所述,家庭都不和睦了,那麼由家庭構成的國家,自然就會不安、混亂了。國家混亂並不是人們所希望的,因此就出現了一些力挽狂瀾的人,就叫做“忠臣”。有“忠臣”的概念,自然便有了“亂臣賊子”的概念。因此老子說有了“忠臣”的概念,國家就會產生混亂,而國家混亂也正是由於人的不守本份,“六親不和”,有私心、貪欲導致亂臣當道。

“智慧”、“孝慈”、“忠臣”的產生,都是消極的,是遠離大道的,是人的不守本份,老子借此告誡我們——做人要安守本份才無大礙,如此社會才會安定,家庭才會和睦,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我們才能永遠和平、快樂地生活著。

戒除虛榮之心

老子說:“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意思是說,用腳尖站立,是站不牢靠的;用跨步前行,是行不遠的。隻看見自己的人眼光不會明亮,自以為是的人就會是非不明;自我誇耀的人反而不得功勞,自高自大的人就不會長久。從大道的角度來看,以上這些都是殘羹贅形,是渣滓、是毒瘤。

老子是勸我們戒除虛榮之心。

老子首先提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正是由於人有了虛榮之心,於是便太過於關注自己的態度,如用腳尖站立,如用跨步行走,都顯得急切、急功近利了。如此便是與“道”相背離,所以不會有好的結果,站不牢靠,行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