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借水的本性,來告誡我們,凡事要竭盡全力,講究做事的方法。隻有“方”,少權變常碰壁,一事難成;隻知“圓”,多機巧,卻是沒有主見的牆頭草。“方圓有致”才是智慧與通達的成功之道。
“動善時”,應效法水行動之時善於把握時機
河上公注:“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可見水是非常典型隨自然而變的物種。我們在做任何事時都應考慮時機,順其自然。條件不成熟時不勉強去做,條件成熟順其自然去做,多分析,正確把握周圍的環境與條件,將更有利於我們的成功。
保持虛無的態度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了“有”和“無”的關係。
“有”和“無”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老子共舉了三個例子。
車輪中間空無,可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了車子的功效;
陶器中間空無,可用來盛裝東西,從而發揮了陶器的作用;
房子中間空無,可用來住人放物,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
其實,同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老子在這裏無非是要我們悟出“有”和“無”的道理——那有形的地方隻是為了實現目的而設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地方正是它空無的地方。老子是告訴我們,為人處世必須處理好各種“有”和“無”的關係。
老子的五千言,文約義豐,涵蓋極廣。就拿這個“有”和“無”來說,文學講究含蓄而有餘味,“無字處皆有其意”(王夫之);繪畫注重空白處理,“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笪重光);書法追求“潛虛半腹”(智果),“計白當黑”,“實處之妙,皆因虛處而生”(蔣和);建築提倡“透風漏目”,從房屋的門窗和亭台廊榭之空格去得自然之景,感宇宙之情韻。世界著名的建築大師美籍華人貝聿明先生十分讚賞老子:“我時常談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對我建築想法的影響可能遠勝於其它事物。”
由上可見這“有”和“無”的內涵之廣,暗示性之大。而在指導我們立身處世上也是如此,是要求我們時刻保持虛無的態度。
保持虛無的態度,就是要處理好各種“有”和“無”的關係,比如有才和無才,有功和無功,有私和無私,有欲和無欲等等,而處理好這些關係的關鍵就是要努力祛除“有”的束縛,發揮“無”的妙用。
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
在老子《道德經》中,老子一直提倡,摒棄欲望,簡樸生活。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思是說,五光十色會使人眼花目盲,五音混雜會使人重聽耳聾,五味佳肴會使人口澀失味,縱情狩獵會使人放蕩不羈,稀有財貨會使人產生貪求之欲。
這裏,老子提到了五大人類的困擾:五色、五音、五味、田獵及難得之貨。
理解了老子的思想我們可以知道,老子並不是要求我們不去享受,合理的享受是應該的,是必須的,但一定要放棄過多的欲望,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
欲望不能讓我們真正的得到享受,反而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危害。縱情欲望之中,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口澀、田獵使人放蕩不羈,難得之貨使人貪婪。
過多的欲望害人不淺,甚至還會危害生命。
所以,老子說:“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聖人隻求飽腹不求聲色悅目。
做人做事的七條行為準則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一個“道紀”的概念。“道紀”就是大道的綱紀和規律。
我們要認識“道”,並不是隻要認識它的形狀、聲音、物體,而是主要認識它的規律。它的規律對我們立身處世有巨大的指導意義,認識了“道”的規律,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出現障礙和禍患,就能真正達到明哲保身的境界。
於是,老子又講了真正認識“道”之規律的人的情形,這幾種情形可以說是我們做人做事的重要行為準則。
“豫兮,若冬涉川。”像冬天涉過大河一樣小心謹慎
冬天河麵結冰,從冰上行走過河,稍有不慎就會有失足落水的危險,所以必須小心。這裏講的是一種非常謹慎的態度,聯係到我們做事,也應具有這種“事成於慎而敗於縱”的態度,正如古人所說:“世上的事情都有一個恰到好處的分寸。因此,有一分謹慎就有一分收獲,有一分疏忽就有一分丟失。十分謹慎就會完全成功;完全疏忽就會徹底失敗。”
“猶兮,若畏四鄰。”像畏懼四周的鄰居一樣
之所以畏懼鄰居,是因為得“道”之人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常規,製止自己的行為使之不過分囂張放肆。對於我們任何一個人而言,隻有嚴格要求自己才會使自己不斷完善,才會使自己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少有敵人而多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