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附錄(二)(4)(2 / 3)

[235]雷哈尼(1876—1940),黎巴嫩著名旅美派文學家。

[236]《被折斷的翅膀》是紀伯倫的中篇小說。

[237]指1911年10月5日意大利向土耳其宣戰,意大利軍隊在北非的的黎波裏登陸,迅速占領沿海各地。11月5日,意大利國王命令,將該地區正式兼並。

[238]巴哈教派為米爾紮·侯賽因·阿裏(1817-1892)所創。因其自稱為“巴哈·安拉”(意為真主的光輝)而得名。巴哈·安拉任命長子阿布杜·巴哈為教主。在阿布杜·巴哈主持教務期間,巴哈教派的社團在北非、遠東。澳大利亞和美國紛紛建立。巴哈教派的聖書包括巴哈·安拉的全部著作及阿布杜·巴哈和沙吉·埃芬迪對上述著作的注釋和發揮。巴哈·安拉認為,真主是不可知的,不是人所形容,真主決定通過使者顯示自己,其中有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穆薩(摩西)、瑣羅亞斯德、釋迦牟尼、爾薩(耶穌)、穆罕默德和巴布(巴布教派創始人,巴哈教派之源)。他們是一體,都是真主在地上的代表,而真主是宇宙的中心。巴布教派源於伊斯蘭教的什葉派。

[239]阿施塔特,又譯作“阿斯塔特”,即《聖經·舊約》所載“亞斯他錄”。古代近東地區所崇拜的女神。司愛情和戰爭。

[240]皮埃爾·洛蒂(1850-1923)法國詩人、小說家。1867年進入海軍學校,畢業後在海軍中服務,從此開始了四十二年的海上生涯。海外的風土人情,成為他文學創作豐富的題材和背景。他創作了四十餘部小說。他的《北京的末日》發表於1901年。書中揭露了1900年八國聯軍在中國的種種暴行。

[241]美杜薩,希臘神話中的蛇發女怪,被其目光觸擊者即變成石頭。

[242]百慕大,大西洋上的群島,著名療養和遊覽勝地。位於大西洋西部,距北美大陸約930公裏。首府漢密爾頓。旅遊業為群島上的主要經濟來源。附近海域常有船舶或飛機在此失蹤,故被稱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

[243]謝赫,原意為老人或長老,在家庭和社會中往往作對老人的尊稱。

[244]阿佛洛狄忒,古希臘性愛與美貌之女神,相當於羅馬的維納斯。她廣泛地被崇祀為戰爭女神,偶爾還主持婚姻。妓女把她認作自己的保護神。

[245]哈利勒,在阿拉伯文中的意思是“忠實朋友”。

[246]阿多尼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深受阿佛洛狄忒女神的崇拜。傳說他是敘利亞國王忒伊亞斯同他的女兒司米爾娜生的兒子。現代學者一般把他看成是植物的精靈,他的死亡和再生表示自然的循環。

[247]第歐根尼(?-約公元前320年)犬儒學派(希臘一哲學派別,它強調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放棄舒適環境)的原型人物。力求暴露大多數傳統的標準和信條的虛偽性,號召人們回複簡樸的自然的生活。他自己生活貧困,睡在公共場所裏,乞討食物。但並不堅持所有人都如此。而隻是想說明,即使環境貧困,人們仍然可以過幸福和獨立的生活。提倡“生活從自足開始”、“不顧體麵”、“坦率”。

[248]布萊克(1757-1827)英國詩人、水彩畫家、版畫家。藝術有獨創性,具有新穎、簡練、表達思想感情率直而有力量的特點。生前不受重視,死後一百多年影響才日漸明顯。小時隨母學習,閱讀興趣十分廣泛,形象思維能力甚強,所想象的皆為所見過的。十歲入素描學校,立誌當畫家。生活艱苦,1793年後常常每日不停地工作,靠版畫為生,因此較了解人民困苦,在其詩歌和繪畫中都有所表現。晚年患膽結石,不再寫作,但仍臥床為其書籍著色。七十歲時病逝。為《聖經》繪製兩套共一百多幅油畫和水彩畫,為但丁的《神曲》繪製一百二十幅水彩畫。羅丹曾盛讚紀伯倫,將之譽為“二十世紀的布萊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