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見《暴風集·神女》、《紀伯倫全集》第三卷第36頁。
[154]見《暴風集·掘墓人》、《紀伯倫全集》第三卷第12頁。
[155]馬龍·阿布德(1886-1962),黎巴嫩作家、文學評論家。
[156]見《革新者與守舊派》,馬龍·阿布德著,第四版第243頁。
[157]見梅婭著《黑暗與光明》第82頁。
[158]見梅婭著《黑暗與光明》第82頁。
[159]見梅婭著《姑娘良機》第58頁。
[160]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03頁。
[161]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03頁。
[162]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07頁。
[163]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09頁。
[164]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3頁。
[165]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1頁。
[166]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5—116頁。
[167]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5-116頁。
[168]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5-116頁。
[169]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7頁。
[170]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19頁。
[171]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20頁。
[172]瑪莉係梅婭的原名。
[173]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23-124頁。
[174]曼蘇爾·法赫米博士著《論梅婭》第196頁。
[175]見賽勒瑪·侯法爾·凱茲拜裏編《梅婭與其同代人傑》第156頁。
[176]見賽勒瑪·侯法爾·凱茲拜裏編《梅婭與其同代人傑》第157頁。
[177]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26-127頁。
[178]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26-127頁。
[179]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29頁。
[180]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0頁。
[181]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1、132頁。
[182]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1、132頁。
[183]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4頁。
[184]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4頁。
[185]見《新女性》雜誌1923年6月號。
[186]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35、139頁。
[187]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45頁。
[188]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46頁。
[189]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47頁。
[190]“魯爾”是德國的一條河名,穿過煤礦和金屬礦地區。該礦區以“魯爾”而聞名。1923-1925年間,因德國未執行凡爾賽條約有關條款為由,法國占領了魯爾礦區。
[191]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51頁。
[192]梅婭用紀伯倫《先知》中的主人公的名字稱呼紀伯倫。
[193]梅婭的故鄉。
[194]紀伯倫的故鄉。
[195]多馬,《聖經人物》。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因他懷疑耶穌死後複活的預言,後來耶穌複活時有意在他麵前顯現,並對他說:“伸出你的指頭來,摸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來,探入我的肋旁。”多馬這才深信地說:“我的主,我的上帝!”
[196]見馬龍·阿布德著《新與舊》第158頁。
[197]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71頁。
[198]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73頁。
[199]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75頁。
[200]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77頁。
[201]見《藍色火焰》第一版第184頁。
[202]見塔希爾·泰納哈著《梅婭生活倩影》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