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附錄(二)(2)(1 / 3)

“雖然她擁有的很少,但她饋贈的卻很多。她是靠著自己已故丈夫遺留的一份財產生活的。那份財產僅供她生前享用,而不能出售。盡管如此,她對自己甚為吝嗇,而常常將富餘的錢財捐出行善。當她行動不便,不能自理之時,我和她及仆人一道商定,將她送入醫院。”

他又說:

“她高興地住進醫院,甘心情願地在那裏等待最後歲月的來臨。”

“她壽終正寢了……”

瑪麗在她的醫囑中寫道:

我不希望舉行葬禮。請把我安靜、無聲地火化。將我的遺體火化,將骨灰撒掉。將我的名字加在我丈夫的名字之後,刻在墓碑上:

瑪麗·伊莉莎白·哈斯凱勒

福魯倫斯·米尼斯第二任妻子

卒於……

這樣就可以了……最後刻上日期:

1964年10月9日

[1]《都城報》,埃及報紙,創辦於1881年,後所有權轉移到梅婭的父親易裏亞斯手中。父下世後,1929年梅婭就任該報主編。

[2]艾哈邁德·盧特菲·賽伊德(1872-1963),埃及作家、政治家,報業人士。主要著述有《獨立運動的曆史篇章》、《沉思集》,自傳《我的一生》等。

[3]舒卜裏·舒邁勒(1860-1917)黎巴嫩醫生、思想家。著作有《進化哲學》、《訴說與希望》等。

[4]哈利勒·穆特朗(1872-1949),黎巴嫩詩人,生於黎巴嫩,長期定居埃及,被譽為“兩國詩人”。他是阿拉伯複興派詩歌的先驅,也是埃及浪漫主義詩歌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凋謝的玫瑰花》、《珍珠花》、《水仙花》、《紫羅蘭》、《異鄉客獻給異鄉鳥》、《黑山姑娘》等。

[5]瓦利丁·耶昆(1872-1921),埃及作家、詩人、記者。生於圖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幼年隨父親遷往埃及定居。主要作品有《瓦利丁·耶昆詩集》、《已知與未知》、《黑色麵龐》、《往事曆曆》等。

[6]塔哈·侯賽因(1889-1973),埃及作家、評論家、教育家。六歲雙目失聰,1902年就讀於開羅艾資哈爾清真寺學堂。曾任開羅大學文學院院長、教育部長等職。被譽為“阿拉伯文學之柱”。一生出版著作五十餘部,全部收入《塔哈·侯賽因全集》。

[7]穆斯塔法·薩迪克·拉菲伊(1880-1937)埃及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詩集《目擊記》,散文集《悲慘的人們》、《玫瑰葉》。他的文學觀偏於保守,曾與塔哈·侯賽因、阿卡德就文學觀進行論戰。

[8]從這句話,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紀伯倫與梅婭·齊雅黛在此信前定有許多書信來往,但均軼失。——原注

[9]狄安娜,古羅馬宗教所信奉的女神,本來可能是土著的叢林女神,後來與希臘女神阿爾忒彌斯混同為一。在羅馬藝術作品中,狄安娜狀如獵女,佩有弓和箭袋,偕獵犬或鹿。

[10]《藝術》,是詩人奈西卜·阿裏達1913年在紐約創辦的阿拉伯文雜誌。——原注

[11]“納哈萬德”曲描述情侶分別、告別祖國之情,描寫來自逝去親人的最後一眼,描繪心中因思念而產生的劇烈痛苦情感。

[12]卡萊爾,即托馬斯·卡萊爾(1795-1881),英國散文家、曆史家。成名後曾到各地演講,其中一部分講稿於1841年出版,書名為《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曆史上的英雄事跡》。書中評介了作者認為的各種英雄人物,其中有關於先知穆罕默德的論述。

[13]舒邁德,即舒卜裏·舒邁勒,他的《進化哲學》曾掀起軒染大波。

[14]凱爾拉·海爾拉,(1882-1930)黎巴嫩作家,僑居法國。豈著作他《敘利亞》、《敘利亞的社會、教育問題》。

[15]瑪莉,梅婭·齊雅黛的別名,為區別於紀伯倫的女友瑪麗·哈斯凱勒,此處譯作“瑪莉”。

[16]《文摘》,係法裏斯·奈米爾、沙赫·米卡裏尤斯和雅格布·薩魯夫於1876年在埃及創辦的一種阿拉伯文雜誌。1952年停止發行。——原注

[17]亨利·柏格森(1895-1941),法國則化學家,曾獲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重要著作有:《創造進化論》、《時間和自由意誌》、《物質與回憶:試論身與心之關係》、《形而上學導言》、《道德和宗教的兩個來源》等。

[18]薩福,古希臘女詩人。有人把她同荷馬相比,說男詩人中有荷馬,女濕潤呢中有薩福。

[19]伊麗莎白·布朗寧,(1806-1861),英國女詩人。其代表作《孩子們的哭聲》是首社會詩;《葡萄牙十四行詩集》是贈給丈夫的真摯感人的愛情詩,詩句精練,才氣橫溢,被認為是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優秀詩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