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禁要問:“關中十八座唐朝皇帝陵中,用來守護墓門的全是坐獅,為什麼李淵的獻陵不是坐獅,而是石虎呢?”
據說,獻陵完工之後,一天清晨,突然狂風大作,烏雲翻滾,眨眼之間,暴雨如注,等到風停雨止時,忽見朝霞滿天,在一片彩雲上,有一位白衣老者,騎著一頭碩大的犀牛(古稱青牛),朗聲說道:
“我乃太上老君李耳,大唐天子李淵乃我李氏宗裔,他有開朝建國之功,為子孫創下三百年王者之業,當以出林王子為之守陵。”
說罷之後,隻見李耳將指尖在空中一揮,獻陵四門前的八隻石虎忽然搖頭擺尾,昂起頭來,向著空中的太上老君長嘯不止。那雷鳴一樣的虎嘯之聲,震得周圍山鳴穀應;刹那間,百鳥齊集,百獸奔至,一齊彙聚在獻陵周圍,鳥兒翩躚,獸兒狂舞,鳴聲婉轉,啼叫驚聞……
片刻之後,空中傳來朗朗的笑聲,笑聲漸止之時,鳥兒又飛回林裏,獸兒也告別了陵寢,再看那八隻石虎,仍然安如磐石一般地靜立陵前,紋絲不動。
自此之後,人們驚奇地發現,每當節日來臨,或在重大事件發生的日子裏,李淵的獻陵總要“顯靈”的,而“顯靈”之時,虎嘯聲、獸叫聲、鳥鳴聲,傳遍獻陵周圍七鄉八村,百姓們扶老攜幼出門觀看,虔誠地向著獻陵頂禮膜拜,祈求李淵賜給他們福壽富貴,合家安康。
李世良得知這一情況之後,認為這是國家的祥瑞、大唐的吉兆,也是李氏的老祖宗——老子李耳降下的蔭蔽。
於是,選擇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李世民親率文武百官兩千餘人,趕往周至終南山樓觀台祭祀老子李耳。
李世民又召見道士們道:“朕之遠祖經常前來降瑞,賜福給大唐子民,朕為大唐天子,其可無興建乎!”
其後,李世民令改樓觀台為“宗聖宮”,並賜米二千擔,帛一萬匹,白銀一萬兩,留作興建之用。
公元655年10月,唐朝範陽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占領都城長安之後,據說安祿山一時心血來潮,想到大唐的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前麵去抖一抖威風,殺一殺大唐天子的傲氣!
於是,選擇一個好日子,安祿山帶領他的三千禁衛軍,耀武揚威地一路吹吹打打,來到李淵的獻陵前,剛跳下戰馬,正要張口說話,猛然聽到一聲炸雷,平地刮起一陣狂風,頓時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飛沙走石,人仰馬翻,伴著一陣陣的虎嘯聲,嚇得安祿山伏在地上一動也不敢動,他的兵馬死的死,傷的傷,逃得無影無蹤。
過了一刻工夫,風定之後,安祿山正想起來,剛一抬頭,忽聽半空中傳來震雷一般的嗬斥聲:
“逆賊安祿山,死期將至……死期將至!”
安祿山急忙又把頭埋進衣領,過了好長時間,看到周圍安定下來才心驚膽戰地爬起來,收拾殘餘兵馬,匆匆離開李淵的獻陵。可是,耳畔不時地響著那雷鳴一般的虎嘯聲,還有那句“逆賊安祿山,死期將至!”的嗬斥聲。
這一年剛過,春天才露個頭兒,叛賊安祿山果然死期到了,竟然被他的兒子殺死。
獻陵不斷顯靈的名聲傳出去之後,那些叛臣逆子再沒一個敢到陵前去了;雞鳴狗盜掘墓扒陵之徒,更不敢邁近獻陵半步。因此,一千三百多年過去了,李淵的獻陵仍舊巍然屹立在關中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