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大臣們討論之後,李世民聽了彙報,終於發話說:
“始祖不宜牽扯太遠,以免祭祀起來過於煩瑣,這樣還是隻有六室為好。”
到了這一年的冬十月,陵墓建造完工,唐太宗李世民率百官將李淵的靈柩安葬,稱李淵的陵墓為獻陵。李淵的原配妻子竇氏早死,李淵稱帝後追諡她為“穆皇後”,葬於壽安陵。這次以穆皇後也付葬於獻陵,加號太穆皇後。
為了能讓李淵在死後也能繼續享受驕奢淫逸的生活,李世民提議:“後宮凡被太上皇生前封過名號的妃嬪,一律殉葬於獻陵。”
此詔一下,一直與李世民作對的張婕妤、尹德妃隻好懸梁自盡,而萬貴妃、宇文昭儀等人,雖然在兩大集團鬥爭時期,幫助過當年的秦王李世民,但是,她們料想不到如今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後,會讓她們去殉葬,用這種方式來報答她們!
獻陵是堆土成陵的代表。它位於今天陝西省三原縣東北四十三華裏荊原上唐朱村,由於李世民依照漢代陵墓形式修建,所以墓塚呈覆鬥形,長寬均約一百米,高十三米,陵前有大型的華表、石屋,還有石虎、石犀守陵。
那時的唐朝,十分講究功臣、貴族陪葬,就是讓與李淵曾經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和部分親王貴族們,在他們死後也一同葬入獻陵區,意思是這些人死了之後,仍然能經常和李淵見麵。
當然,這還隻是拉開曆史戲劇序幕之前的一段前奏曲,激動人心的場麵還來不及展開。
因為年代久遠,這些陪葬墓並不能一一分辨出墓主的名字。如今尚能確定墓碑者有李鳳(李淵第十五子)、李神通、李孝同、臧懷恪、樊興等三十餘座。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漢太上皇陵位於今西安市臨潼區北部的潭家鄉昌平村,兩陵相距僅有十五華裏,陵墓的形狀同樣也是覆鬥形。
這兩座形狀相同的陵墓,彼此相距咫尺之遠,陵主又都是太上皇,不由人不想到:“在漢太上皇去世八百多年之後,又有一個類似的唐太上皇!真是無獨有偶,難怪後人常把他們相提並論呢!”
李淵的獻陵至今尚未發掘,地麵的遺物有大型華表、石犀、石虎,形象都是頗具特色的。
獻陵的石虎和石犀,都是唐朝石刻藝術的精品,用整體巨石雕琢而成,體態雄健,形象生動。
尤其是石犀,選擇來自非洲的大犀牛做原型,造型巨大碩壯,輪廓清晰,在比例上也很適當,若從寬闊處望去,更加生動威武,很適合陳放在荒郊曠野的陵墓前。
石犀的雕刻並不追求細巧,但卻抓住犀牛的特征,一半細雕,另一半粗雕,而精雕的一半明顯地保留漢代石刻重神似意境的特征:如犀牛頸部下垂的厚皮,笨重的身軀和姿態,都充分顯示了犀牛的形象。這不僅是關中十八座唐代皇帝陵中唯一的以犀牛為題材的藝術佳作,也是全國陵墓石刻藝術中罕見的。
李淵的獻陵,用來守護陵墓門的,不是石獅,而是石虎,就更具特色了。
偌大的圓雕石虎,高達2.09米,呈走動狀,體形龐大,氣勢宏偉。這種造型在唐代陵墓雕刻中,非常特殊,它純係寫真,不曾有半點守門衛戶的意味。
但從石虎挺拔的形體,威嚴的頭部來看,仍然有很大的威懾感。從整體的形象結構看,是非常生動而和諧的,頭部稍傾斜,做出闊步向前搜尋的姿態,正表現出虎特有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