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身後逸事(1 / 3)

從曆史事實上看,李淵做太上皇比他做皇帝更成功。

唐太宗貞觀九年五月,也就是公元635年6月,李淵在做了9年多的太上皇後,終於一病不起。他想自己去年秋天便已經中風臥床,而且年紀已經70歲了,算來生命已到盡頭,於是自己為自己下了一道詔令:“既殯之後,皇帝宜於別所視軍國大事。其服輕重,悉從漢製,以日易月。園陵製度,務從儉約。”就在發布詔令的當天,作為大唐王朝開創者的李淵,在長安大安宮垂拱前殿與世長辭。群臣上溢號為“大武皇帝”,廟號為“高祖”。

李世民聽到太上皇的遺詔,下令由太子承乾代為處理朝廷政事,他自己親自去料理父親的殯殮之事。

一個多月後,李世民恢複了聽政,立即召集群臣商議太上皇的陵墓規格,他首先提出意見道:“應該依照漢高祖長陵的規模,即高九丈,寬一百二十步,務在崇厚,不能有所減損。”

秘書監虞世南認為陵墓工程量太大,提出縮小規模的建議,《資治通鑒》中記載如下:

“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深思遠慮,以厚葬適足為親之累,故不為耳。昔張釋之有言:‘使其中有可欲,雖錮南山猶有可隙。’劉向言:‘死者無終極而國家有廢興,釋之之言,為無窮計也。’其言深切,誠合至理,伏惟陛下聖德度越唐、虞,而厚葬其親乃以榘漢為法,臣竊為陛下不取。雖複不藏金玉,後世但見丘壟如此其大,安知無金玉邪!且今釋服已依霸陵,而丘壟之製獨依長陵,恐非所宜。伏願依《白虎通》為三仞之墳,器物製度,率皆節損,仍刻石立之陵旁,別書一通,藏之宗廟,用為子孫永久之法。”

李世民本不想接受這個意見,就裝作沒有聽清的樣子,顧左右而言他。

可是,虞世南為此又上書說:“漢天子即位即營山陵,遠者五十餘年,今以數月之間為數十年之工,恐於人力有所不逮。”

李世民又覺得虞世南的建議很有道理,便讓大臣們再議,後經眾臣議論,都認為房玄齡的意見比較切實可行,這方案是:

“漢長陵高九丈,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則太崇,三仞則太卑,請依原陵之製。”

這裏說的原陵,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在李世民看來,劉秀是光武中興的明主,能依原陵建墓,也算是一個開國皇帝的規格了,便同意以房玄齡的意見為準,按光武帝原陵的規格修建了獻陵。

決定了陵墓的規格後,還要決定陵墓的內容,秘書監虞世南極力反對厚葬,他引用魏文帝曹丕的話說: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君,無有不發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乃不重痛哉!若違詔妄自變改,吾為戮屍於地下,死而重死,不忠不孝,使魂而有知,將不福汝。”

於是諫議大夫朱子奢請求立三昭三穆而虛太祖之位,便開始修建太廟,以供養李氏家族的祖先。

房玄齡等人認為李唐王朝源始於關隴,聯姻於鮮卑,想以西涼王李暠做始祖;左庶子於誌寧卻說道:“這位李暠是隴西成紀人(也就是今天甘肅省天水市人)。而李暠的十六世祖,就是西漢武帝時因抗擊匈奴、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因此,李唐的始祖應該是李廣。”

李世民卻說道:“朕之體係,起自柱下。”

這裏說的“柱下”,即柱下史,傳說老子曾經擔任過周朝的柱下史,這就把李唐的始祖拉得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