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安享晚年(3 / 3)

就在李淵準備退位的同時,李世民宣布了他的中樞人員構成:以高士廉為侍中,房玄齡任中書令,蕭瑀為尚書左仆射,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封德彝為尚書右仆射,杜淹為禦史大夫,顏師古為中書舍人,劉林甫為中書侍郎,侯君集為左衛將軍,段誌玄為驍衛將軍,薛萬徹為右領軍將軍,張公瑾為右武侯將軍:還有長孫安業為右監門將軍,李客師為領左右軍將軍。李淵見形勢發展比他想象的要快得多,認為沒有必要再在皇帝位子上坐下去了,於是在八月,也就是玄武門之變後的兩個月,宣布傳位於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李淵一旦退位,史書上有關他的內容就大大減少。隻知道李世民是在太子東宮的顯德殿登基做皇帝的,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考慮到沒有建新宮,李淵一下子丟了皇帝位心裏也不好受,故意不去驚動李淵的生活起居,這樣李淵仍然住在太極宮裏,並且仍然在太極殿裏接受李世民的彙報,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了3年。直到貞觀三年(公元629年)夏四月,李淵覺得自己在國家正式的朝政宮殿裏住著不大合適,提出遷居到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修建的弘義宮去,李世民才得以在太極宮內表現出繼承了李淵全部家業的樣子。當然,這不過是李世民故意給退位的父親留的一點麵子。

太上皇的日子對一個政治家來說總是很難適應的,李淵在享樂之餘,常過問一下國家情況如何了?不料聽到的多是好消息,尤其是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他得知唐軍在對東突厥作戰中獲勝,擒獲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極為興奮,從城西的弘義宮出來,在太極宮淩煙閣主持祝捷宴會。如《資治通鑒》卷193所載:

上皇聞擒頡利,歎曰:“漢高祖困白登,不能報;今我子能滅突厥,吾托付得人,複何憂哉!”上皇召上與貴臣十餘人及諸王、妃、主置酒淩煙閣,酒酣,上皇自彈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為壽,逮夜而罷。唐太宗見父親對開拓邊疆,征服四夷的功業感興趣,隻要有邊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來長安,往往奏知太上皇。如貞觀五年(公元631年)高昌王鞠文泰來長安朝拜,唐太宗在宴請高昌王後,“親獻禽於大安宮”。大安宮就是李淵住的弘義宮,改名“大安”,是唐太宗對父親晚年的祝福。

唐太宗總怕別人說他從父親手裏奪取了政權,於是常在臣下麵前表現出對李淵的敬愛。如《資治通鑒》卷194載貞觀六年的一次表演:

冬十月乙卯,車駕還京師。帝侍上皇宴於大安宮,帝與皇後更獻飲膳及服禦之物,夜久乃罷。帝親為上皇捧輿至殿門,上皇不許,命太子代之。李淵明白兒子的用意,在外麵總表現出生活得很快活的樣子,這樣父子二人相安無事,李淵平安地度過了他的晚年。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正是唐太宗取得輝煌政績的時候,李淵似乎也感到很大的滿足,如《舊唐書》卷1《高祖紀》載:

貞觀八年三月甲戌,高祖宴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顧謂長孫無忌曰:“當今蠻夷率服,古未嚐有。”無忌上千萬歲壽。高祖大悅,以酒賜太宗。太宗又奉觴上壽,流涕而言曰:“百姓獲安,四夷鹹附,皆奉遵聖旨,豈臣之力!”於是太宗與文德皇後互進禦膳,並上服禦衣物,一同家人常禮。是歲,閱武於城西,高祖親自臨視,勞將士而還。置酒於未央宮,三品已上成侍。高祖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太宗奉觴上壽曰:“臣早蒙慈訓,教以文道;爰從義旗,平定京邑。重以薛舉、武周、世充、建德,皆上凜睿算,幸而克定。三數年間,混一區宇。天慈崇寵,遂蒙重任。今上天垂佑,時和歲阜,被發左衽,並為臣妾。此豈臣智力,皆由上凜聖算。”高祖大悅,群臣皆呼萬歲,極夜方罷。這是李淵臨終前一年的情景,也是他自己感到滿足的事業高峰。雖然這一切基本都要算在兒子李世民的功勞簿上,但李世民把這一切歸功於父親的教誨、指導,自然使李淵感到欣慰。他開創了一個唐王朝,又眼看著這個王朝正在走向興旺發達,作為一個封建政治家,他應該覺得此生並不虛度。雖然太上皇的日子並非他的初衷,但他畢竟適應了這種生活。如果我們能想到他是在公元626年把政權交給李世民的,也就是說他讓李世民提前9年做了皇帝,使李世民的才幹更好地發揮了9年,應當說是一種因為曆史巧合而產生的曆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