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安享晚年(2 / 3)

李淵對道教采取了支持政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他宣布“三教次序”:道教最先,儒教次之,佛教最後。為此,法琳特別寫了《三教治道篇》,比較儒、佛、道三教的內容和作用。他認為:“若事親殉主,則以忠孝為初;遠害全身,則以道德居始;利生救苦,則以慈悲統源。奉孝懷忠可以全家國,行道立德可以播身名;行慈運悲可以濟群品。濟群品則恩均六趣,播身名隻榮被一門,全家國乃功包六合。故忠孝為訓俗之教,道德為持身之術,慈悲蓋育物之行,亦猶天有三光,鼎有三足,各稱其德,並著其功。尊而奉之,可以致嘉佑也。”這是以讓步策略為佛教存在提出理由,卻符合李淵崇抑隨時的治國方略。根據這樣一種見解,李淵對道教隻是支持而不迷信,盡管全國各地相繼興修老子廟,那也不過是宣傳李淵和老子的親緣關係,而非對道教的瘋狂崇拜。李世民在與李建成爭奪皇位繼承權時得到道教徒支持,他在洛陽與王世充作戰時與房玄齡一道訪問道教上清派宗師王遠之,王遠之對李世民說:“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盡管道教徒在政治鬥爭的形勢判斷上押寶成功,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對道教仍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清醒頭腦,說:“神仙事虛妄,空有其名。”這樣在他執政的貞觀年間,道教雖然受尊敬,卻不曾影響國家的大政方針,這又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的思想共識之一。李世民在做了皇帝後能夠提出偃武修文、以儒治國的基本國策,從李淵這裏得到的啟發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李淵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經曆玄武門之變後被迫把政權交給了兒子李世民,同時立李世民為皇太子,確立了李世民繼承皇帝之位的合法權力。他唯一保留的權力是李世民處理軍國大事後要向李淵“聞奏”,換句話說是要告訴父親一聲。這個形式看起來有些多餘,但卻是李淵還在做皇帝的象征,不過這又給李淵帶來許多煩惱和忐忑不安。

首先,皇帝的權力已經到了李世民手裏,李淵從太原起兵到做上皇帝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最後翦滅群雄統一天下用了七到八年的時間,不等做太平天子又趕上突厥來犯,威脅長安;還有兒子們為爭奪皇位繼承權不斷在皇宮內、朝廷上掀起波瀾。李淵想他這個皇帝做得實在不舒服。他在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對裴寂說想做“太上”,要“逍遙一代”,或許也是一種真情流露。

其次,熟悉隋朝曆史的李淵總要想起隋文帝的結局。隋文帝改易次子楊廣為太子,楊廣一旦確立了太子地位,就進宮去把父親從皇帝寶座上拉下來殺死,隋文帝“哀痛之聲傳於宮外”,卻沒有一個人來救駕。因為來救駕的人都會考慮力量對比,被殺的人是皇帝,殺人的人也是皇帝,在殺人者與被殺者之間,人們多半是站在殺人者一邊,而不去管這種屠殺是否合理。現在李世民也做了太子,而且是已經擁有皇帝權力的太子,比楊廣做的那種太子要神氣得多。如果李世民想做皇帝等得不耐煩,會不會做楊廣那樣的事情?這可是準也不敢保證的事。曆史證明李世民不是楊廣,他後來對李淵還是遵循了封建孝道,不過在李淵退位前這兩個月中,李淵可是在反複考察判斷李世民,生怕隋文帝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一邊做皇帝,一邊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擔心,這種皇帝真不如不做。

第三,李淵做了皇帝後已經表現出貪圖享樂的傾向,由於竇皇後早死,李淵的後妃可以由他自己來挑選,我們可以查到的後妃有萬貴妃、尹德妃、莫妃、孫嬪、宇文昭儀、崔嬪、楊嬪、小楊嬪、郭婕紓、劉婕紓、張婕紓、楊美人、張美人、張寶林、柳寶林、王才人、魯才人、張氏等,這還僅是他那22個兒子的母親們,至於19個女兒的母親各是準?史書沒有詳細記載。由此可以斷言,李淵的後妃至少有20餘人,至於他在後宮有多少佳麗?就更難統計了。在李淵建唐的武德元年,大理寺史孫伏伽上奏:“陛下二十日龍飛,二十一日有獻鷂雛者,此乃前朝之弊風,少年之事務,何忽今日行之!又聞相國參軍盧牟予獻琵琶,長安縣丞張安道獻弓箭,頻蒙賞勞……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有隋之末,大見崇用,此謂淫風,不可不改一近者,太常官司於人間借婦女裙襦五百餘具,以充散妓之眼,雲擬五月五日於玄武門遊戲。”由此可知李淵對驕奢淫逸的宮廷生活也很向往,皇帝做得不舒服,很可能在晚年生活上會有些要求,這也是促使他決定迅速把皇帝位置讓給李世民的原因之一。

就在李淵為應在什麼時候讓位而苦思冥想時,李世民又進行一係列改造李淵朝政的工作。李世民首先組成一個接管宰相權力的領導班子,由字文士及做太子詹事,長孫無忌、杜如晦為左庶子,高士廉、房玄齡為右庶子,尉遲敬德為左衛率,程知節為右衛率,虞世南為中舍人,褚亮為舍人,姚思廉為洗馬;這些人時刻準備成為三省六部的長官。李世民又命令放走禁苑的獵鷹、獵犬,停止四方貢獻。李淵見李世民確實像做皇帝的樣子,於是把自己退位的想法告訴裴寂,由於與裴寂見麵很難,所以李淵改寫成手詔:“朕當加尊號為太上皇。”幾天後又發生了幽州大都督蘆江王李瑗造反事件。李瑗很早與李建成有勾結,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派通事舍人崔敦禮去通知李瑗到京城報到,李瑗怕受懲罰,與右領軍將軍王君廓商量造反。王君廓想立功,故意表示支持李瑗造反,李瑗就囚禁了崔敦禮,起兵討伐李世民。王君廓再對士兵們說:“李瑗造反,你們願和我一道平叛立功嗎?”士兵都說:“願從公討賊。”李瑗一出現,士兵們一湧而上,將李瑗擒拿,然後勒死。李瑗是李淵的侄子,他這一死,又增加了李淵的恐懼感,李淵為此下定交出皇位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