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退位思考(1 / 2)

玄武門之變是李淵完全沒有想到的事情。他作為父親,愛他的兒子,尤其這幾個兒子在創立大唐帝國的過程中都有所表現,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貢獻,這樣他們和李淵之間不但有父子關係,還有特殊的君臣關係,這些兒子都可以算是大唐帝國的開國元勳,所以當兒子們發生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時,李淵總是盡量排解,甚至不惜把國家一分為二。然而他的努力完全沒有用,在權力的引誘下,兒子們互不相讓,終於以你死我活的拚殺來作出最後的結論。李淵不得不認真地觀察他僅存的這個嫡子李世民,看把這個費盡心力奪來的江山交給他,是否會有遺憾。

李淵首先看到的就是殘酷的仇殺,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即安陸王李承道、河東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訓、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義;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即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全部被李世民派去的軍隊殺死。這是李淵的十個孫子,但在這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中,作為皇帝的李淵完全無法營救。

李淵想更大規模的屠殺是不可避免了,他隻有躲在皇宮裏假裝不知道。然而,他後來聽到的卻是一些他意想不到的消息,他發現即將接替他做皇帝的這個兒子,原來有著非凡的氣度和能力。

就在玄武門之變的當天,李世民的部下在闖入太子東宮和齊王府盡誅李建成、李元吉的十個兒子的同時,又逮捕了李建成、李元吉的親信一百餘人,他們向李世民建議將這一百餘人全部誅殺,並且把他們的家人籍沒為國家奴隸。尉遲敬德有不同意見,他對李世民說:“罪在二凶,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李世民立刻表示采納尉遲敬德的建議,並且進宮請李淵簽署一道“大赦天下”的詔令,宣布:“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這是使李淵既吃驚又讚許的決策。

聽到赦令,曾經在玄武門前與秦王府甲士交鋒的李建成、李元吉集團將領馮立和謝叔方出來自首。那位在玄武門前宣稱要乘機攻打秦王府,弄得李世民部下大驚失色,差一點亂了陣腳的薛萬徹,原是隋朝名將薛世雄的兒子,在幽州隨羅藝歸降唐朝,曾經隨李世民進攻劉黑叛闥,表現出很強的作戰能力。李建成為此重用薛萬徹。在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在東宮、齊王府衛士群龍無首的情況下,成為攻打玄武門的實際指揮者。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掛出來了,他想再打下去已經毫無意義,所以說:“既然已經殺死了敬君弘,算是對得起太子了。”然後率領數十騎躲進終南山中,聽朝廷的消息。李世民怕薛萬徹聽不到赦令,特別派使者進山向薛萬徹等人宣布李淵的最新赦令。薛萬徹於是“釋仗而來”,李世民親自處理薛萬徹、馮立、謝叔方等人,說:“此皆忠於所事,義士也。”把他們全部釋放,慨不問罪。薛萬徹等人感激不盡,後來為李世民立下許多戰功。

李世民在請李淵赦免李建成、李元吉集團人員的同時,又請李淵下了另一道關於“僧、尼、道士、女冠並宜依舊”的詔令,這也出乎李淵意料。因為在李建成、李元吉集團與李世民集團的鬥爭中,佛教和道教為爭取各自的政治地位而分化,以法琳為首的佛教徒支持李建成,以王遠之為首的道教徒支持李世民,以至佛道之爭十分激烈。曾為道士的太史令傅奕在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上疏,“請除去釋教”。法琳為此寫了《對傅奕廢佛僧事》一文,由李建成奏呈李淵,維護佛教的地位。李淵在考慮了雙方的意見後,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夏五月,也就是玄武門之變前一個月,以“京師寺觀不甚清淨”為名,下了一道對佛教並不有利的詔書,如《舊唐書》卷1《高祖紀》所載: